社論
1. 如何應對印太局勢?
王丹 – RFE評論 – 2021-05-17

最近幾年,國際政治的焦點,逐漸從歐洲和中東轉移到印太地區。中國在南海和台海採取的擴張和軍事行動,提升了亞太各國的警惕心,以澳洲,日本,印度為首的亞太地區的主要國家已經開始進行全方位的合作與結盟,歐洲在美國的敦促下也可以派軍艦進入亞太地區,展現西方國家的團結。但中共面對區域和國際社會的反彈,不僅沒有收斂,而且自認為國力已經強大到足以與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對抗,備戰的動作和意願也日趨明顯。
針對這樣的局勢發展, 亞太國家到底應當做什麼,以應對嚴峻的形勢呢?澳洲高級情報官員羅里。梅爾卡夫在他的新作《亞太竟逐》中提出了四點主張,我認為是相當中肯而實際,值得外界重視的。
首先,作者認為準備應付局勢惡化的一個重點就是未雨綢繆,而重點在於“培養能力”。日本和澳洲現在開始幫助訓練其他國家的海岸防衛部隊,並且提供此船隻,海上監測與通訊設備給夥伴國家,包括從越南到印尼,從索羅門群島到斯里蘭卡的多個國家,就是這樣的區域性合作以增強各國抵禦能力的範例;
其次,作者認為,不管日本,印度和澳洲如何已經覺醒並開始備戰,但美國的支持還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他建議,美國和所有支持軍力平衡的國家,都需要在傳統軍事力量,以及未來的科技和地緣經濟的韌性上取得優勢,就是抵抗壓力,以及施加壓力的能力。它們需要恢復兩種形式的威懾力量:不讓敵方獲利,以及還擊的能力。這將牽涉到維持軍隊現代化,投資新的作戰工具,像是網絡,人工智慧,太空,新材料,機器人和先進運算等。隨著中國不斷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美國也必須在這方面加強投資。
第三,作者呼籲,亞太地區各國之間,需要經常舉行對話,並以坦誠的精神交換意見,取得共識。這樣的對話應當包括政治層級的對話。作者還認為,對話不能只停留在一年一次或兩次的會晤上,各國之間在對話之後,應當成立具體負責執行的工作小組,提供像情報與後勤這些問題的資訊給各國分享。針對危機情節,各國也需要提前進行討論和進行作戰演習。
最後一點,我覺得最值得外界深思,也是作者提出的最重要的論點之一。在他看來,要制衡中國勢力,印太國家必須願意付出代價,忍受短時期的痛苦。這需要領導人的政治意志力。這一點非常重要,是因為國際政治,有的時候不僅僅是靠國家實力,有的時候比的也是領導人的政治意志。同樣在印太地區,面對中國的攻勢,澳洲和新西蘭的政策就大有不同。澳洲面對中共的經濟制裁,寧願付出一定代價,也不放棄對於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價值觀的堅持;而新西蘭則顯然為了得到中國的經濟紅利而放棄了一些原則。因此,印太各國的政治領袖的態度也很重要。
最後,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一個小故事,我覺得非常耐人尋味:當越南和中國海防部隊船隻在靠越南海岸線的南海海域中,為了爭奪石油和天然氣探勘權而相互推擠衝撞時,一位越南外交官在與外國學者開會,被問到一連串問題。如果他的國家明天和中國發生戰爭了,誰會前來援助呢?“這個答案很簡單”,這位外交官不慌不忙地答道:“越南人”。我想,這才是亞太地區國家自我防衛的最好心態。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