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文學的深度-重看影視《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有感

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文學作品的重要題材。筆者淺陋,竊以為長篇小說中當以《世紀三部曲》中的《巨人的隕落》、《世界的凜冬》和《戰爭風雲》、《戰爭與回憶》最為成功。概而言之,其特點在於氣勢恢宏,細節真實,人物描寫生動深刻,大戰全景如在目前。從而使讀者心靈震撼,難以忘懷。《世紀三部曲》乃英國作家肯·福萊特(1949-)所著,《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則出於美國猶太籍作家赫尔曼·沃克(1915-2019)之手.福、沃兩位堪稱一時瑜亮。上述《巨人》、《世界》和《戰爭》系列均屬百萬言的煌煌巨製,均曾分別被搬上銀幕或螢屏,觀眾當以上千萬人次計。不難想像,其影響跨越五大洲。同樣影響深遠的是反映二戰的中篇小說《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以下簡稱《靜》),它僅以七萬字的篇幅便連同據以改編的影視蜚聲全球,征服了不下千萬讀者與觀眾。箇中奧秘,實在耐人尋味。

《靜》作者鮑里斯·利沃維奇·瓦西里耶夫(1924—2013)是俄羅斯當代著名作家。1969年,《靜》在前蘇聯《青春》雜志上發表,迅即在讀者中產生極大的轟動。1972年被搬上銀幕,該片獲得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奧斯卡提名和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瓦西里耶夫獲全蘇兒童文學一等獎和蘇聯國家獎金。其名氣大增,原作更受追捧,被視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靜》描寫五名蘇聯女兵在列寧格勒北部山村中,與16名訓練有素的德寇空降兵英勇作戰的故事:1942年5月,准尉瓦斯科夫麾下來了兩個班的年輕女兵,負責守衛171會讓站設施。 瓦斯科夫(1972年蘇版電影)女兵們駐扎了下來。她們似乎並不在意戰爭,她們把軍服修改得十分熨帖,把伙食烹調得有滋有味,為小小的會讓站增添了不少情趣,但也帶來了一些麻煩,因為每個女兵的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班長麗達—個黎明,麗達在從城裡趕回駐地走過一片松林時,發現了兩名全副武裝的德國兵。她迅速報告了瓦斯科夫。准尉奉命帶兵追捕,他點了麗達、熱妮亞、索妮亞、里莎和嘉莉婭五名女兵前往。美女熱妮亞 才女翻譯索尼亞,守林人之女里莎,孤女嘉爾卡。

6人艱難跋涉,急行軍趕在德寇之前抵達沃皮潮畔的西牛欣嶺,扼住了敵人通往鐵路的必經之道。然而,細察發現德寇不止兩人,而是整整16名。瓦斯科夫命令里莎帶領麗達等四人回去報信增援。麗達等人拒絕撤離。里莎一人接受報信任務,不幸陷入泥沼。索尼婭用胸口擋住了德寇的匕首。嘉里卡被德寇嚇壞,三人先後死去。其後在激戰中麗達受了重傷,熱尼亞把她留給准尉照顧,自己跳出去將敵人引開,用衝鋒槍向德寇掃射後彈盡犧牲。准尉要去找剩下的五、六個德寇算賬,他把手槍留給了麗達。而麗達請求准尉照看自己的兒子,准尉點頭答應並吻了麗達。沒走多遠就聽見背後一聲槍響,麗達飲彈自盡。最後,精疲力竭的瓦斯科夫獨力俘虜了全部剩下的德寇回到兵站。戰後多年,白髮蒼蒼、裝著假手的瓦斯科夫和麗達之子、已成為上尉的阿爾貝特來墓地看望5個女兵,為她們立了一塊大理石墓碑。令人感傷的黎明依舊靜悄悄,可曾經有那麼—個靜悄悄的黎明,戰爭奪走了5個年輕而美麗的靈魂。

網上資料稱:

作品向人們展示戰爭對人,尤其是對婦女的摧殘,對美好生活和人類文明造成的災難,表達了強烈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的主題思想和深刻的人性關懷主題。

中國大陸觀眾近年來可以看到的改編同名影視包括:1972年蘇版電影,2005年大陸版19集的電視劇以及2015年蘇版電影。不言而喻,主題都相同。但對原作的尊重程度頗有差異。

整體而言,2015版和1972版均以原作為依據,大致上用115-120分鐘概括了全部內容。2015版可以說刻劃得相當準確細緻。但最遺憾的是選角方面,書中豔壓群芳的大美人熱妮亞由一位相貌並不出眾的演員飾演,這就使得她和近衛四師師長、蘇聯英雄蘇斯洛夫上校的羅曼史變得不可信,而結尾處她捨身保護戰友直至彈盡犧牲的壯舉也為之大大減色。 除此之外,2015版中的里莎一家作為蘇維埃政權的受害者出現,他們被遷徙到西伯利亞並死於當地,年幼的里莎成了孤兒。而嘉爾卡之母則被從屋裡強行拖上車,幾歲大的嘉遭送至兒童院。此皆異於原著,呈現批判前蘇聯的色彩。不過,如果跟2005年的大陸版19集相比,那麼,後者對主要人物的形象的歪曲或篡改,更令人不能接受。

大陸2005版海報

女兵里莎對瓦斯科夫極為傾慕,瓦的片言隻語均視如聖旨。但在受命回去報信途中一度迷路,到底還是找到了瓦留下的路標。然而她見離岸才數米,決定不走瓦指定的路而走“捷徑”。不料這“捷徑”只是死亡之路,根本走不通,以致陷入沒頂之災。大陸版對此全無相應的表現,嚴重扭曲了里莎的形象。

尤其離譜的是拔高安德烈,杜撰了一段他拄著雙拐獨自出村前往沼澤搜尋瓦斯科夫一行的情節。失去左腳的他居然進入沼澤並發現里莎留下的綁著衣裙的棍子,一面高呼“我找著了”一面去夠那根棍子。結果所撐木拐脫手,他失去支持被污泥淹沒喪生。此一揠苗助長式的“創造”完全背離原著(第二十章末尾“安德烈向瓦斯科夫行了個莊嚴的軍禮”),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

說回文學的話題。作品的深刻與否攸關民族性嗎?

從歷史上看,中俄或中蘇關係以交惡為主,中國人飽受欺負。但以民族性而論,則俄羅斯民族有其不容小覷的特性,尤以堅韌不屈為最。一代梟雄拿破侖儘管攻陷莫斯科,卻到底以失敗告終。希特勒的閃電戰得逞於一時,一年後便難乎為繼。

《靜》首章有如下文字:

戰爭的最初階段,蘇聯軍隊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到10月13日以前,損失了67個步兵師;6個騎兵師和7個坦克師,被俘軍人663萬人,坦克1242輛;火炮5 412門。明斯克、基輔相繼陷落。

大批蘇軍成為了德軍的俘虜,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屈辱地押解著行進。荒野中遺棄著被擊毀的蘇聯坦克、大炮和槍支。

最初的勝利讓希特勒衝昏了頭腦,戰爭進行到第二個階段,德國的中央集群向莫斯科發動了決定戰爭結局的進攻。普魯士人踏上了當年拿破侖進攻莫斯科的大路。希特勒自信地認為,他的閃電式作戰決不會重蹈法國人的覆轍。

德國人的坦克、戰車、摩托車長驅直入。敵人已經從望遠鏡裡看見了克林姆林宮尖頂上的紅五星和莫斯科上空的雪花。

11月7日,紅場上像每年一樣進行著例行的閱兵,但這些接受檢閱的軍隊,從紅場上直接開往保衛莫斯科的前線。

12月6日,蘇軍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進行了決定性的反攻。10天以後,德國人開始潰敗。他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見了克林姆林宮的尖頂。戰爭進行到1942年,德軍在莫斯科留下了火炮、坦克和屍體。

當然,所謂“殺敵三千,自損八百”,紅軍付出的代價是極為沈重的。第一章寫道:

1922、1923、1924、1925和1926年出生的小伙子活下來的只有百分之幾;(作者)瓦西里耶夫出生的年份以及相近的年份活下來的只有百分之三。換句話說,每一百個上前線的小伙子中只有三人生還。

戰爭中,有八十萬婦女在武裝部隊中服役,她們幾乎參加了所有的戰鬥,和男人一樣,擔任著各種危險的任務,狙擊手、機槍手、偵察兵、坦克兵和飛行員。其中有四十萬人永遠地躺在冰冷的土地中。

麗達等五位女兵便是這四十萬人的代表!小說離不開虛構。《靜》據以孕育的藍本中壯烈犧牲的是五名鬚眉男兵而非巾幗英雌。但無論男女都反映出俄羅斯民族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缺乏的。炎黃子孫可以寫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絕句,壯懷激烈的短歌《木蘭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弘編巨製卻只有纏綿悱惻的《紅樓夢》!由此可見,儘管抗戰十年(從九一八起算是十四年),軍民死傷1800萬,僅次於前蘇聯的2660萬(德國約為800萬),但反映抗日的文學作品寥若晨星,且其中無一可以給國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固因1949年易幟後當局厲行洗腦與禁錮所致,但追根溯源,洗腦與禁錮能奏效,民族性使然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靜》也許能引發神州內外廣大華裔作者讀者的思考,但恐怕未必有助於方塊字構成的戰爭文學的嬗變。不要緊,假以時日,石破天驚的時刻總會到來的。我們期待著!(2019-10-14,廣州易幟70週年)

(2019/10/14 发表)

來源:https://blog.boxun.com/hero/201910/zhangcj/1_1.shtml

  • Share

Comments are closed.

Dialogue China

Dialogu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