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 #139 中國經濟只剩兩條路:“潰爛”或“崩潰”

對話中國智庫簡報訴說中國當下2023年9月15日 – 第139本期話題本刊所載內容不一定代表本簡報或本智庫觀點。         
智庫觀察
中國經濟的未來:是”危機”還是”崩潰”?爛尾的世界工廠 牆內政策/政治中國400多萬醫生,能攤到陽光下的薪水有多少?台灣2024總統大選,誰當選兩岸統一會比較快? 牆內財政/經濟碧桂園,兵臨城下還是四面楚歌?竟然有70座城的房價加速下跌,為什麼這一次樓市救不動了?中國民企關心的不只是稅費、市場和債鏈,更是社會地位與認同 智庫觀察
中國經濟的未來:是”危機”還是”崩潰”?王丹 – RFA – 2023-08-15
2023年6月20日,河南省鄭州市一棟未完工的公寓樓(AFP)最近,隨著恆大,碧桂園等中國巨型房企紛紛爆雷,關於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討論越來越多,不少人認為中國經濟的崩潰講無可避免。這樣的結論,我認為有商榷空間,例如,到底什麼叫做”經濟崩潰”?出現怎樣的情況就是”經濟崩潰”?中國經濟真的會崩潰嗎?這些都值得我們審慎理性地思考和判斷。

當然,說中國經濟已經身處嚴重的“危機”,這個判斷應當是沒有爭論空間的。恆大,碧桂園等房企的狀況,揭開了中國整個房地產行業非常脆弱的狀態。而我們知道,房地產業是中國經濟的龍頭產業,牽涉到上下游很多其他產業,可以說,房地產業崩塌,那就是經濟危機的爆發。此外,更重要的是,房地產業其實也是中共當局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土地財政是中國政府的經濟支柱,因此,房地產業衝擊的不僅是中國的經濟,更是中國的政治。這也是危機所在。

我們一定要看到:恆大等房企過去公佈的數字誇大盈利,這在事實上就是欺詐行為。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這樣的詐欺,難道恆大是唯一的責任者嗎?地方當局,審計部門,難道真的不知情嗎?事實上,恆大危機也好,房地產危機也好,都是這些大財團與中共當局聯手製造的,一個許家印,背後沒有政府撐腰,他算老幾?我們只看到了恆大的問題,不應當忽略當局的責任。其次,我們也看到,前不久中共政治局開會討論經濟,會議公報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房地場,說明房地產危機的嚴重情況,當局是一清二楚的,也試圖救市。問題就是:救得了救不了?

我認為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本,在於中國各階層對於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問題,這不是發佈一些招商引資的政策就可以改變的。潤學的流行,說明老百姓和企業家的感受。這些感受,要比進出口,貨幣發行等數字真實得多,說明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缺乏信心支撐的問題。信心建立不起來,經濟就不可能發展。而信心問題,顯然就不是經濟問題,牽涉到的事政治問題。因此,這個問題是無解的,中國經濟不可能復甦,深層原因還是政治問題。不管是什麼原因,經濟危機已經發生,正在發生,而且未來還會繼續。

但是,經濟危機並不一定導致經濟崩潰,日本就深陷經濟危機長達三十年之久。中國積累四十年發展起來的經濟體量還是非常龐大的,市場規模的客觀存在導致投資,包括外資進入,還是會繼續持續。GDP增長或許將大幅下滑,但維持很低的增長率,應當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一定是低端的。我要特別強調“低端”這個詞,因為我覺得這個詞最精準。低端,不是低等,也不是低速,也就是說:老百姓還是能活,但生活水平和質量會下降很多,吃草是不至於,但高消費是不太可能了。地攤經濟的說法,說明當局對此也是心裡有數的。改革開放幾十年,一夜回到第三世界,這是最大的可能。一個貧窮的社會主義,很可能重新成為中國的現實。

當我們討論經濟危機的時候,很多人內心其實都是在期待經濟危機引發中國的政治變革。這種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中國的經濟危機的呈現,只是長期的低端發展,而不是經濟的崩盤,那麼,這種狀況就不一定會引發政治動盪。中國人民對於低端生活的忍耐度是一個重要的變數,至少我們現在看不到經濟危機導致政治危機的明顯信號。相反,經濟危機會傷害到權貴集團的自身利益,利益的流失是否會加劇統治集團內部的不和與鬥爭,這,或許才是更值得關注的事情。智庫觀察
爛尾的世界工廠Jo – 智庫簡報 – 2023-09-15
中國是專制政體,過去的經驗已經證明,經濟發展無法撼動中國的政治體制,從而實現民主化(RFA)Stephanie 是90年代初的大學生,攻讀外貿專業。畢業後同學們大多進入了外貿行業,乘著全球化的浪潮,各個做得風生水起。她告訴對話中國,最近幾年同行們陸陸續續關閉企業,進入2023年之後,最後幾位還在堅持的同行也全都進入了清尾階段,準備關張歇業了。

風雨三十年,為何外貿人在當下集體退圈?中國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7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49.3,連續第4個月低於50。PMI一般通可以理解為企業與商業的信心指數,數字低於50不僅代表經濟活動收縮,更表明企業主對未來的預期悲觀,不會擴大投資生產。其中,PMI指數計算中包含的海外新訂單指不斷下降,至去年10月以來的新低;製造業用工規模也是連續第五個月下降。China PMI
Blue Line: Caixin Index (private and state-owned companies)
Red Line: Chinese official Index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urce: Macromicro.me再看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中國7月份進出口總額4829億美元,同比下降13.6%——自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大降幅。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已經是最大降幅,但這個降幅的計算基準綫是去年7月,即上海等城市封城數月之下的經濟狀態,因此不難想像目前的行業慘狀。

同一時期美國方面的數據也佐證,超過六成的美國服裝零售商已不再將中國作為主要供應商;近八成的美國服裝企業計劃在未來兩年減少從中國的採購。China’s foreign trade change
Green Line: Export change y-o-y
Red Line: Import change y-o-y
Source: Wind中國自2020年2月起閉關鎖國,當世界各國的經濟飽受疫情打擊之時,唯獨中國從中賺足了紅利。這三年來,也正是出口支撐了中國經濟。2023年底,中國一夜之間放棄疫情管控,一些樂觀的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將迅速復甦,並再次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然而半年過去了,人們不僅沒有等來所謂的迅速復甦,甚至連復甦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從事外貿行業近30年的 Stephanie 觀察指出,近期出口下降的情況已經是肉眼可見——各大港口的空箱堆積如山,無貨可發;海運價格急轉直下,已經回落到2019年疫情爆發前的水平。
Source:Freightos Baltic Index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外商投資同時也在迅速減少。2022下半年外資對華直接投資總額僅為425以美元,同比驟減73%。今年第二季度外國企業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僅為49億美元,同比跳水87%,是1998年以來的最低值。

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會長何邁可(Michael Hart)坦言,2023年最大挑戰就是中美關係的惡化,對於外資企業來說,中國的整體投資環境變得更加難以預測,美國企業已經被推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根據商會的調查,109家在華美企中有2/3表示不會、或不確定未來三年增加在中國投資;近1/3已將供應鏈向中國以外轉移。

製造業指數下跌、進出口數據下跌,外商投資減少,再加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共同導致了中國製造業需求的嚴重不足。需求不足,工廠只能靠裁員削減勞動力成本。今年4月份的廣交會上,一位廣州的工廠工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現在很多國外的訂單不給中國做了,工廠都搬走了,身邊很多工友都找不到工作。

中國官方7月份公佈的青年失業率是21.3%,創下歷史新高。但真是的失業率卻遠遠高於這個數字。北京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張丹丹近日發文表示,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只統計16至24歲的在校人口,但實際上社會上存在著大量非在校青年,如果把他們中間失業的人都加上,全中國青年失業率在今年3月份就已經達到了46.5%,近一半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中國政府從七月份開始,更是停止了發佈青年失業率。

除失業率外,需求的不足也造成了產能過剩。Stephanie 告訴對話中國,據她所知,近期大量製造業公司被迫停工、投資被凍結,這進而就會導致地方政府的投入和貸款無法迴流——這也是近期地方債台高築的原因之一。一旦政府撐不下去,必將繼續發債,透支與洗劫中國人未來的財富,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近期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透露,中國多位經濟分析師、智庫、大學研究人員等都已經接到了中國政府的警告,禁止對中國經濟通貨緊縮、資本外逃等議題發表負面言論。但儘管如此,世界各大投行仍然一次次不斷下調對中國經濟的預測。其中野村證券最為悲觀,已經將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測下調至5.1%——如果不計疫情影響的2020年和2022年,這將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值。

無論今年的GDP數字最後落在多少,中國經濟減速的趨勢已無法逆轉,甚至有可能進入下行通道。對話中國認為,對於中國的政策方面,美國兩黨有著很高的一致性,已經將底線劃得非常清楚。中國是專制政體,過去的經驗已經證明,經濟發展無法撼動中國的政治體制,從而實現民主化。對話中國建議美國兩黨保持在中國問題上的一致性,繼續執行目前的政策不放鬆,不讓中國有任何機會接觸到自由市場體系,以賺取國際化的紅利。牆內政策/政治
中國400多萬醫生,能攤到陽光下的薪水有多少?辛穎 – 財經大健康 – 2023-08-16
自2023年7月底掀起的醫療反腐風暴,讓428萬中國醫生究竟有多少收入能攤在陽光下成為討論焦點(視覺中國)摘要:
本文探討了中國醫生的收入狀況。自2023年7月底的醫療反腐風暴以來,428萬中國醫生的收入問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儘管醫生的培養週期長、技術要求高、工作壓力大,但他們的收入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高。《財經·大健康》進行的調查顯示,地域、科室等因素導致醫生收入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即使在醫生薪資相對較高的京津地區,大部分醫生的年收入也難以達到高薪標準。此外,許多醫生選擇離開公立醫院,原因之一是希望能在陽光下獲得更高的薪酬。業界普遍認為,公立醫院醫生的薪酬制度需要改革,特別是針對35-45歲的中堅醫生。《2022年中國醫院人力資源現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醫生的平均臨床收入為9.4萬元,而70%的醫生稅前臨床收入在10萬元以下。在經濟發達的一綫城市,醫生的績效工資會相對較高,但整體差距仍然存在。(閱讀原文牆內政策/政治
台灣2024總統大選,誰當選兩岸統一會比較快?雁默 – 底線思維 – 2023-08-04
賴清德的立場相對保守,他強調台灣的主權,但也認識到與大陸對話的重要性(Getty Images)摘要:
本文對台灣選舉中四位主要候選人的兩岸關係立場進行了深入探討。首先,侯友宜被描述為務實的政治家,他看重經濟合作與交流,認為這是推動兩岸關係的關鍵。他希望與大陸進行對話,同時維持與美國的友好關係。其次,郭台銘堅持“一中”的立場,強調與大陸對話的必要性。他認為台灣應該為自己的未來負責,而不是過度依賴外部勢力。柯文哲持中立態度,主張台灣在大陸和美國之間找到平衡,避免成為兩大國家的犧牲品。最後,賴清德的立場相對保守,他強調台灣的主權,但也認識到與大陸對話的重要性。文章總體上揭示了這四位候選人的策略和立場,反映了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的複雜看法,以及外部勢力如何影響台灣的選舉策略。(閱讀原文牆內財政/經濟
碧桂園,兵臨城下還是四面楚歌??張文靜 李艷艷 – 中國企業家雜誌 – 2023-08-11
碧桂園上海總部大樓:碧桂園12日深夜公告11檔公司債券14日起停牌,恐導致中國房地產市場危機擴大(EPA)摘要:
本文探討了中國大型民營房企碧桂園的財務狀況。近期,碧桂園因兩筆未能按期支付的美元債券受到關注,總額約2.25億美元。這引發了市場的擔憂和恐慌。儘管碧桂園是中國銷售規模最大的民營房企,2022年銷售額達到4643億元,但市場對其財務健康產生疑慮。內部人士表示,碧桂園仍有30天的寬限期,目前並不算違約。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與恆大相比,碧桂園的資本運作不那麼複雜,且近期房地產市場的利好信號為其提供了緩衝。本文還提及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惠妍捐贈其所持有的20%碧桂園服務股權給國強公益基金會。總之這一切展現了碧桂園面臨的財務挑戰和市場反應。(閱讀原文牆內財政/經濟
70座城的房價加速下跌,為什麼這一次樓市救不動了?謝九 – 三聯生活週刊 – 2023-08-17
很多中產家庭的年輕人家中已經有了住房,因此這一代年輕人沒有買房的迫切需求(香港中通社)摘要:
近期,中國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普遍下跌,且下跌幅度明顯擴大。儘管中國在2008年和2014年曾兩次實施房地產救市政策,導致房價暴漲,但這次的救市並未能複製過去的模式,房價反而加速下跌。數據顯示,70個樣本城市中,有65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格同比下跌,63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格環比下跌。不僅房價下跌的城市數量增多,下跌速度也加快。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週期,供需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住房市場從最初的供不應求轉向了供過于求。當前,中國的城鎮住房擁有率已經非常高,很多中產家庭的年輕人家中已經有了住房,因此這一代年輕人沒有買房的迫切需求。另外,隨著中國的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未來對住房的新增需求也會逐漸減少。近年來,中國的出生人口每年減少100多萬,預示著未來房地產市場的新增需求將繼續減少。(閱讀原文牆內財政/經濟
中國民企關心的不只是稅費、市場和債鏈,更是社會地位與認同劉志勤 – 人大重陽 – 2023-08-03
中國政府仍需進一步努力,確保民營企業在社會中得到平等和公正的對待(Bloomberg News)摘要:
本文探討了中國民營企業所面臨的挑戰和關注點。近期,中央政府和國家發改委發佈了一系列與民營企業相關的產業政策,旨在推動經濟健康發展。政策的重點在於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準入、稅收減免和其他支持措施,以改善其生存和發展環境。儘管政府已經為民營企業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但許多民營企業家仍然表示,他們最關心的不僅僅是稅收、市場和負債,更多的是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認同。對於民營企業家來說,他們希望得到與國有企業相同的社會地位和認同。此外,文章還指出,在實際的商業運作中,中國的民營企業在地位和信用上並不高。例如,一些報導中提到的腐敗案件,常常強調與“私營企業主”有關,這種特殊的稱呼可能導致社會對民營企業的誤解和偏見。總的來說,儘管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民營企業,但仍需進一步努力,確保民營企業在社會中得到平等和公正的對待。(閱讀原文
免費訂閱?“點擊”加入!Copyright © 2023 Dialogu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 Share

Comments are closed.

Dialogue China

Dialogu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