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聯歡晚會為何魅力不再?

分類: 社會

日期 2018年2月19日

媒體 微信公眾號《文化縱橫》

導讀:

三十餘年來,春節聯歡晚會已成為中國人度過春節的 一種象徵性方式。 然而,在文藝機制逐漸發生著變化的近些年,對於春節聯歡晚會的評價與反響較此前也發生著變化。 這不禁促人思考,春節聯歡晚會的機制緣何遭遇挫折。 本文分析了春晚的形式所承載的「召喚」機制,或可從一個方面回應我們的困惑。

摘要:

1983年除夕,擁有黑白電視機這一物質奢侈品的家庭享受到另一種精神奢侈品:春節聯歡晚會。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一直彌漫著「被開除球籍」的焦慮,民族國家的身份危機揮之不去。 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恰恰是家庭團聚的時候,他們在這個時候交換各地的資訊,血緣關係又使得他們對這些資訊的可信度不會作太多的質疑。 於是,一個混雜著恥辱、歧視和豔羨的「國家共同體」慢慢浮現出來。 作為被看物件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也始終貫穿著國家敘事的基本原則。 隨著文化工業在中國的發展,春節聯歡晚會這種合作社式的文化農業已經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並且在不同地方呈現出地區差。 在短期時間裡,還看不到有什麼節目可以動搖春節聯歡晚會的位置。 另起爐灶的賀歲片也會對它的壟斷地位構成衝擊。 賀歲片屬於文化工業的典型產物,它是在競爭性的環境下產生的。 總之,任何一種娛樂方式一旦具有惟一的、壟斷的特質,也就成了強迫性的教育或者規訓方式,不管它聲稱自己「寓教於樂」還是「寓樂於教」。(閱讀全文

  • Share

Comments are closed.

Dialogue China

Dialogu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