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簡報 2022年1月15日 – 總第100期

捐款支持我們,請點擊此處。非常感謝!對話中國簡報訴說中國當下2022年1月15日 – 總第100期本期內容本報所轉載的文章不一定代表本報觀點。文章來源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微信公眾號。I. 《對話中國》觀點1. 致親朋好友的訃告2. 國民黨為何輸掉公投?3. 2021年是一個歷史巨變的年份II. 政策4. “統合式治理”:一種中國國家治理的權力運行機制5. 交不起社保的中國70後III. 政治6. 立陶宛為什麼不惜得罪中國? 小國外交的一個另類邏輯7. 東北亞新型秩序的構建:中日韓合作的進展與前景IV. 財經8. 中國外資超級工廠裡的流動工人《對話中國》觀點1. 致親朋好友的訃告王丹 – 對話中國 – 2022-12-27致親朋好友:

這個世界上最疼愛我的人,這個世界上我最敬愛的人,我的母親王凌雲,因突發腦出血,經搶救無效,於北京時間2021年12月28日在醫院去世,享年86歲。

我心碎之餘的唯一一點安慰,就是事發太突然,她沒有經歷太多的痛苦,在昏迷中離開人世,走得算是安詳。但剩下我,面對將伴我一生的痛苦,悲傷,永久的遺憾,和無盡的思念。

我母親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之後在中國革命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四十餘年直到退休,在中國近代史和中共黨史方面研究甚深,著述頗豐。如果沒有我,她的一生會非常順遂平和。然而,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後我被通緝,被捕之後沒幾天,中共當局喪心病狂地大搞株連,將我母親抓去關押五十多天,導致她小腿肌肉萎縮,幾乎殘廢。對這樣的暴行,當局至今沒有給出一個關押的理由。在這之後,我兩次入獄,她為營救我和保護我,強忍內心的悲傷,勇敢地向當局抗議,向全世界呼籲,面對官方的巨大壓力從未屈服畏縮,曾當面拍桌痛斥中共高級官員。她是我心目中最偉大而堅強的母親。

我前後兩次入獄的六年半的歲月中,她和我父親等家人每個月到監獄探視,從沒有中止過。一度傳言要把我送去新疆勞改,我母親告訴公安局的人:“不管你們把我兒子關多遠,我每個月爬也要爬去看他。”1991年的冬天,我被從秦城監獄帶到北京市看守所,與我母親在“六四”後第一次見面。當時她為了怕我擔心,沒有告訴我自己曾經坐牢而且患有腿疾。見面結束,我坐在囚車中,遠遠地看見我母親拖著一條腿,在寒風中蹣跚而行,曾經發誓入獄後不落淚的我,無論如何也忍不住眼淚。可以說,沒有我母親和家人的這種支持,我根本不可能承受得住漫長的牢獄生涯。但另一方面,為了我,我母親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讓母親為我背負這樣的重擔,我是全天下最不孝的兒子。我多想她能夠一直健康地活著,讓我儘可能地有所補救。現在,這個心願已經無法完成了。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之痛,莫此為甚。

我被流放到美國之後,雖然幾乎每年都安排父母到國外與我團聚一段時間,多少彌補一些虧欠的親情;但當局把我列入黑名單,不允許我回國,導致白髮人要不遠萬里探視黑髮人。記得有一次我陪父母到舊金山旅行,我要訂一個比較好的飯店給他們。我父親嫌太貴,我母親淡淡地說:“讓他訂吧,花錢給我們,還能有多少次呢?”現在想起這句話,怎麼能不淚如泉湧。到了晚年,我母親最大的心願,就是我能夠回到北京家中,陪伴在她身邊,但最終,她沒能等到這一天;最終,我不能見母親最後一面。這筆血海深仇,要算在中共的頭上。對此,我將銘刻在心,切齒不忘。

我一生目前只有兩次,曾經有腦子一片空白,無法思考的體驗:一次是1989年6月4日,一次就是是2021年12月27日。母親的去世,對我的打擊之沈重,非言語可以表述,非他人可以想像。母親走了,我的精神世界的支柱就此坍塌,這個世界對我來說,永遠缺少了一角。

但請各位放心,我不會讓悲傷壓倒我,我會努力讓自己堅強起來。因為我知道,這是我母親在天之靈對我最大的期待。我們母子經歷過牢獄,流亡,經歷過親情的阻隔。我母親為我付出了那麼多,她從來沒有抱怨過我一個字,她也始終堅定地支持我的理想。因為我們有共識:在這個邪惡政權統治中國的時代,我們的苦難,是堅持信念必然要付出的代價。我相信,我母親會在天上繼續看著我,繼續關心著我。她走了,我唯有繼續前行,才能告慰她在天之靈。

母親在世的時候,常常規勸我不要喝酒,說喝酒傷身,但我一直沒有嚴格遵奉。現在她不在了,我在此宣佈:從此一生,我將滴酒不沾,作為對她的紀念。希望可以讓我母親在天上安心,也算是一個兒子的遲到的孝順。

此外,母親的後半生,注定了政治犯家屬的身份,但她引以為榮;每每看到又有政治犯家屬奔走於為家人呼籲之途,她也總是希望我能多幫助他們一些。為了完成母親的囑託,我將拿出我大半的積蓄,以十萬美元設立“王凌雲人道救助基金”,用於救助其他經歷過我母親這樣的苦難的政治犯家屬。這個基金將不接受任何外來捐款,純粹是我作為兒子,幫母親完成她的心願。

最後,我想對我母親說:媽,你一路好走,在天上等我。我們母子一定會有相聚的一天。那時候,讓我再從頭開始,什麼都不做,只做你的兒子。

王丹 泣告

2021年12月27日

返回頂部《對話中國》觀點2. 國民黨為何輸掉公投?王丹 – RFA評論 – 2021-12-2012月18日,台灣選民針對重啟核四,禁止萊豬進口等四項公投案舉行投票,結果國民黨主張的“四個同意”一項也沒有通過,民進黨否決四項公投的主張得到了多數選民的支持,在這場政治攻防戰中,國民黨大敗,民進黨大勝。這樣的結果雖然在選前已經露出端倪,但四項公投國民黨一項都沒有得到勝利,這與一兩個月之前的民調結果相差甚大。到底為什麼民進黨能夠逆轉勝,而國民黨輸的如此徹底呢?

我認為國民黨值得檢討和反省的地方主要有三點:第一,關於能源轉型,食品安全等本來屬於民生議題,需要主導議題的政黨進行理性討論,爭取民意的支持。但國民黨卻把公投定性為政黨對決,號稱要用公投結果“教訓民進黨”,把公投說成是對民進黨政府的執政投下不信任票。這樣的定調,導致這場公投陷入藍綠之爭的老套,不僅激發了綠營民眾維護執政黨的熱情,而且令很多中間選民因為不願意介入政黨對立而選擇不投票,低投票率當然不利於公投成案,國民黨的策略可以說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第二,朱立倫接任國民黨主席之後,在媒體人趙少康,黨內鷹派羅智強等人的推動下,國民黨為了營造“戰鬥藍”的形象,在國會為了反對而反對,處處杯葛民進黨的施政。在疫情和中共武力威脅的內外交迫之下,台灣民眾迫切希望看到台灣內部的團結,希望看到朝野合作共同度過難關,而國民黨的強硬對抗路線,無法得到大部分民眾的認同,就連國民黨內部的比較理性的力量也頗為不滿。投票前國民黨最具實力的地方首長,新北市長侯友宜發表千字長文,委婉表達了中立的立場,就表明該黨內部在路線問題上出現嚴重分歧。趙少康,羅智強等人的激進路線導致國民黨日益“深藍化”,這不符合台灣民眾對在野黨的期待,四項公投一項也沒通過的事實,證明民眾用選票教訓了國民黨;

第三,其實,國民黨面臨的最大的困境,或者說最大的罩門,還是他們在兩岸關係上的立場。在“抗中保台”成為主流民意的情況下,國民黨在台灣的處境十分尷尬。如果他們順應主流民意,面對中共的打壓持抵制的立場,與中共劃清界限,那他們在政治立場上與民進黨就沒有什麼大的區別,民眾在兩黨之間本來就會偏向本土政黨;如果國民黨就像現在這樣,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呼應中共的對台政策,選擇與中共友善的立場,那麼在台灣內部勢必被大部分選民視為賣台,無法得到多數選民的支持。就此而言,國民黨左右為難。這次公投雖然圍繞民生議題,但大的背景是中共武力威脅日益加劇,台灣民眾對於中共的不滿,自然會投射為對國民黨的不滿,公投的結果就證明了這一點。

這次公投對國民黨來說是一個重大警訊:如果他們繼續堅持“戰鬥藍”的激進路線,繼續以杯葛作為在野黨的主要策略,繼續維持“國共合作”的兩岸政策,就是與台灣主流民意背道而馳。接下來2022年的地方縣市首長選舉和2024年的總統大選,可以想像,除非民進黨在執政中出現重大的失誤引發強烈民怨,否則國民黨的前景將會十分暗淡,很有可能在執政黨和其他在野黨的夾擊下,逐漸泡沫化,在台灣的政治影響力逐漸式微。

返回頂部《對話中國》觀點3. 2021年是一個歷史巨變的年份王軍濤 – YouTube – 2021-12-11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想聊聊對在中美關係和人類命運的看法,不僅僅是回顧2021年。2021年是一個歷史巨變的年份。這個變化有多大呢,美國的總統拜登是這樣說的,而且這樣在前,他的前任的國務卿賴也這麼說:現在的中美兩國之間的對抗或者競爭,已經是關係到下一代人類生活在什麼樣制度之中。所以美國要全力贏得這場競爭。中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是這樣說的,現在世界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就是東昇西降。

我們在美國見證了美國的政策和局勢的艱難調整,我們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沒有人像我們這樣能以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中國大陸的政治局勢。因為在中國大陸的人可能看不到全局。同樣地,也沒有其他的美國華人群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這樣的衝擊和變革。

所以今天我想簡單地說一下中國和美國發生了什麼,然後再談對人類命運的影響,以及我們海外華人應當做什麼樣的選擇

彭斯副總統曾經在東南亞部長級會議中,把中美兩國的衝突全部列出來,之後他要求習回到鄧小平路線上。鄧小平的模式是個什麼模式呢,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探討。鄧小平的模式是對毛澤東模式的一個否定。毛澤東的模式是來自於他在重慶的一句話,他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後來經過了內戰,又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沿著這個馬克思的經典革命理論走下,最後到1976年,按照共產黨的說法中國經濟面臨著崩潰的邊緣。

鄧小平是親身參與過中國六十年代的革命,他意識到他們當年的革命是失敗錯誤的。然後帶著中國加入到美國領導的資本主義體系中去,以開放帶動改革。但鄧小平這個人呢,他自己亂世的經驗,對自由和民主,對人有深深的不相信,所以他上來就在經濟上學習資本主義,但政治上的他並沒有想學,而只想保留共產黨的東西。

發展經濟的這些力量,不僅滿足於經濟上的利益,同時也要滿足政治上的的發言權。
這個發展過程由於沒有政治改革,於是出現了腐敗,這就是1989年民主運動的實際原因。是在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基礎上,產生出新的社會力量,他們需要有新的政治管理模式。

但鄧小平仍然沿襲過去的方式。我們雖然知道了鄧小平的高壓手段並不能夠消滅新的社會力量,但是在1989年,這些力量就開始知道已經不大可能按照西方的民主方式,去尋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起決定的作用。

習近平後來覺得還是有用黨的獨裁作一個工具來強行推行。他關於這個中國發展的一些問題,已經沒有辦法再按正常處理。所以他建立的個人獨裁,全國姓黨,全黨姓習,不按照鄧小平的那個簡政放權的模式走下去。他要開始重新塑造一個新的中國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的增長模式和中國的這個產業及政策進行解調整,要發展高精尖的,能夠領先世界的這樣的一個產業。對不符合這個供給側改革的大企業進行整肅,比如對恆大許家印,還有安邦,王健林等靠炒房地產的資本集團。而相反地,對那些真正還在高科技領域,其中特別是打造中國領先世界的強大的企業,包括民企業,甚至外資企業比如馬斯克的,他只建立了一個基本性的集權和專制。

在這個過程中,他跟美國並沒有像當初的江澤民和胡錦濤還有溫家寶一樣,採取一個低下的姿勢。卻讓美國人認為他想回到共產主義。因為在Covid-19爆發之後,習近平讓企業家把過去吃的都吐出來,那麼這真是“官產學”一體化。企業家對於財產的安全性感到擔憂,對習近平不懂卻亂指揮經濟是有意見的。

冷戰結束後,福山說的歷史的終結,美國成了全球的政治領袖,那麼中國當時也說承認有“一超多強”的格局。美國在這方面的經過30年的發展,美國的矽谷建成世界技術發明的發動機。

全球化中,一方面美國在去庫存化過程中,其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很多發達國家都轉移了大部分的製造業,留下那種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其他的就甩到了海外去。其實在德國,日本還有在台灣都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如果到拜登換上來,之後中國經濟有希望恢復嗎?我覺得並沒有,拜登有和川普不一樣就是他認為那不是簡單的貿易問題。拜登就是對中國的這個政策分出了三個方面,一個方面的就是在對抗領域,這是關係到美國的價值準則。這個是沿著兩條戰線,一條與人權戰線,就在新疆西藏香港等等,還有法輪功還有在國內政治問題。

但是很多的政治家,包括那些媒體大亨,都相信讓中國經濟發展,中國中產階就會要求政治改革,這個幻想已經是破滅了。最近為期兩天的民主峰會就是針對中國的,它更多的是兩種制度的競爭。但是現在的國際政治格局其實很難解決的。如果中國繼續保持一個專制獨裁的國家,那麼這個國家要是不可能和自由民主國家一起合作解決人類問題的。

習近平總體戰略就是說,他講到了四個全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其實都還是鄧小平的以建設為中心長期發展的硬道理。所以我講習近平,他九年多來經歷了那麼多的權力鬥爭,他不可能改變。我們說這裡有個路徑效應原理,一個方向走錯之後,又一步一步偏離原來的地方越走越遠。

返回頂部政策4. “統合式治理”:
一種中國國家治理的權力運行機制陳科霖 周魯耀 – 政治學人 – 2021-09-14導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長期高速穩定的發展。“中國奇蹟”的產生,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國家治理模式的相關討論。本文通過將“中央-地方”關係與“國家-民眾”關係進行統合考慮,概括了其“一統體制與地方分治”“多重目標與行為選擇”以及“底線合作與激勵差異”的三個核心特點,從而進一步將中國國家治理邏輯的解釋引向中觀層面。(閱讀全文

返回頂部政策5. 交不起社保的中國70後何曾 – 南都觀察家 – 2021-10-11導讀:
他們是曾被羡慕的城裡人,出生前後,又趕上“一個不少、二孩正好、三個多了”的“晚、稀、少”計劃生育政策,是處於“60後”、“80後”夾縫中的一代。如今,父母漸老,他們其中的不少人,卻成為中國2億靈活就業者中負擔最重的一員。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發酵下,這些低學歷、少技能、長年從事零散工作,甚至靠年邁父母“支援”的城市底層群體,未來的路可能更為荊棘滿佈。(閱讀全文

返回頂部政治6. 立陶宛為什麼不惜得罪中國?
小國外交的一個另類邏輯張艷璐 – 文化縱橫 – 2021-11-22導讀:
2021年11月18日,立陶宛允許中國台灣當局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公然在國際上製造“一中一台”。中方決定將中立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眾多學者指出,國際格局一方面是大國競爭態勢逐漸浮現,另一方面是國際體系日益碎片化和多元化。這種複雜局勢為小國提升國際政治影響力提供了機會。有鑒於此,必須直視這類小國的特徵和訴求,引導其在多邊和雙邊合作機制充分發揮作用,避免其利用“地緣政治牌”和“人權價值牌”製造外交槓桿,挾私而行。(閱讀全文

返回頂部政治7. 東北亞新型秩序的構建:
中日韓合作的進展與前景晉益文 – 時政國關分析 – 2021-11-30導讀:
中日韓三國作為東北亞近鄰,其歷史與文化長期相互交融,天然具有通過三邊合作來實現“1+1+1>3”效果的“地利”。20世紀60年代以來綿延發展的亞太經濟合作潮流和90年代後半期啟動的東亞合作進程,為中日韓合作提供了“天時”。中日韓領導人的審時度勢和三國社會的積極響應,為三邊合作營造了“人和”氛圍。(閱讀全文

返回頂部財經8. 中國外資超級工廠裡的流動工人王佳薇 – 南方週末 – 2021-11-15導讀:
2021年7月27日,蘋果公司公佈了2021財年第三季度財務業績,數據顯示,6月份季度營收達到創紀錄的814億美元,同比增長36%。通過外包,蘋果公司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在這條全球產業鏈的最底端,有數以萬計中國工人的勞動。其中,十餘萬人匯聚上海“蘋果村”,走上生產線,為一萬元季度獎勵,重複著每天12小時的枯燥與勞累。(閱讀全文

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2 Dialogu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 Share

Comments are closed.

Dialogue China

Dialogu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