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簡報 2022年1月1日 – 總第99期

捐款支持我們,請點擊此處。非常感謝!對話中國簡報訴說中國當下2022年1月1日 – 總第99期本期內容本報所轉載的文章不一定代表本報觀點。文章來源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微信公眾號。I. 《對話中國》觀點1. 在“不要臉自稱民主國家”的面具下2. 看到了嗎?國台辦不反對“一中兩府”3. 中共敢打台灣嗎?II. 政策4. 扼住中國底層政治的25個定律III. 政治5. 真正的大國決不是建立在錢的基礎上6. 規劃國家:一個理解“中國之治”的概念性框架IV. 財經7. “恆大出事”背後的中國金融複雜化迷局8.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徵與趨勢《對話中國》觀點1. 在“不要臉自稱民主國家”的面具下王丹 – 上報 – 2021-12-10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前不久的一席“中國是問心無愧的民主國家”的發言,引來潮水一般的譏諷和斥責,即使中國國內的微信圈內,也有大量的暗諷和差評。自稱“民主國家”已經令人不齒,居然還聲稱“問心無愧”,除了“不要臉”,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詞彙能形容這樣的言論。我並非第一天認識中國共產黨,深知他們在自我吹捧上的厚顏無恥,但這樣的話都能說出來,讓我也無從判斷他們的無恥的底線到底在哪裡?!

但除了嘲諷和反駁之外,我認為這次樂玉成的離譜發言,還有其值得深思之處。因為,以中國外交部對外界輿論的掌握程度,他們不應當不知道,自稱“當之無愧的民主國家”,必定招致外界眾口一詞的嘲笑;樂玉成照稿宣讀,也不太可能是即興發揮。那麼問題就來了:中共為什麼明知會被嘲笑,還會說出這樣可笑的話來?

首先我們要看到,這是典型的習近平時代的“戰狼”風格的體現。習近平時代的特點之一,可以用兩個字形容,那就是“蠻橫”。這裡還可以分拆成“蠻”和“橫”兩層含義。明知道這樣做會有負面作用,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全然不計後果,其所謂“蠻”,或“蠻幹”。“橫”是北京話,形容“不可一世”的驕橫。“蠻”和“橫”,都是“紅二代”本來就有的來自紅色基因的傲慢心態。有水準一點的“紅二代”會克制和收斂自己的“蠻橫”,但習近平這樣的水平,不僅不會收斂,而且還會發揚光大。上有好者下必效焉,習近平的個人風格,已經在中共內部形成了一種言行指標,因此,“蠻橫”就成為習近平時代中共的集體形象,所有人都要向這個標準看齊,這,就是不要臉的“戰狼”越來越多的根本原因。

其次我們要看到,中共在九十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一度忽悠得西方冠之以“中國模式”的桂冠,儼然成為顯學,現在中國經濟下行,經濟上的“中國模式”已經無從提起,提起就是尷尬。中共現在啟動了新的維穩措施,那就是要打造政治上的“中國模式”,也就是“中國民主”,或者稱之為“全過程民主”。這些話語和論述,當然不會被中國以外的任何嚴肅的人買單,但中共的大外宣往往是大內宣,“中國式民主”意在對內宣傳,試圖補齊中共統治合法性因為經濟下行導致的流失。“問心無愧的民主國家”這樣的口號雖然不要臉至極,但在中國封閉的政治環境下,不斷重複洗腦,至少中共自己認為是會有一定效果的。這也是他們不顧外界嘲笑,一再發表這種貽笑大方的言論的根本原因。

最後我們還要看到,很久不見的“民主”二字最近在中國官媒上頻頻露臉,“全過程民主”的提法其實早就提出,但一直被擱置,最近也拿出來大炒特炒。難道是中共要試著推行民主化了嗎?當然不是,稍微有點對中共的常識性認識的人都不會相信。這種現象,很有可能也是習近平為打造自己打破黨內成規而繼續連任,做進行的整體佈局中的一部分。中共現在已經不敢有毛澤東那樣的底氣,根本就不需要“民主”二字的點綴,直接就自稱“秦始皇”;習近平要扮演大國領袖的角色,總是被外界痛斥為“獨裁專制”,他也心虛。開始試圖搶奪和打造“民主”話語,除了在制度層面與美國一爭高下之外,也是為了給習近平打造“皇帝的新衣”,讓他在登基的時候,新衣上不會有太大的窟窿。當然,這其實就是一廂情願,沒有人會真的認為習近平跟“民主”兩個字有任何關係,但習近平不在乎,因為他是“蠻橫的一代”。

返回頂部《對話中國》觀點2. 看到了?國台辦不反對“一中兩府”胡平 – 上報 – 2021-10-19
2021年10月6日,中共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答記者問。

問:中國國民黨黨團6日在台立法機構提出所謂「請求美國協助抵抗大陸「台美恢復邦交」有關決議案。請問對此有何評論?

答: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改變的歷史和法理事實。我們堅決反對任何製造所謂「臺灣獨立」,「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分裂行徑。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裡事,絕不容許任何外部干涉。

看到了嗎?國台辦反對「臺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但是並不反對「一國兩府」即「一中兩府」。知道嗎?如果臺灣和美國複交,那不是「臺灣獨立」,不是「兩個中國」,不是「一中一台」,而是「一中兩府」。

這就是說,如果美國和臺灣復交,大陸無從反對。我嘗言,兩岸關係是當今世界最複雜的問題之一;其微妙處,大多數論者都不清楚。

「兩個中國」和「一中兩府」有什麼區別?區別在於對領土的界定。

現階段的兩岸關係,是一國兩府。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包括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中華民國政府也宣稱,中華民國的領土包括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和中華民國的領土是重合的,因而實際上他們是同一個國家。兩岸關係是一個國家,兩個(中央)政府。

如果臺灣修改憲法,宣稱中華民國領土只限於臺灣地區,不再包括大陸地區,那才是兩個中國。如果臺灣在修改其領土之外還改國號為臺灣共和國,那就是一中一台。

但是現狀是,臺灣沒有修憲,更沒有改國號。以現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就是一國兩府即一中兩府的關係。

中共早已不反對「一中兩府」了,見之于中共國台辦2000年白皮書以及胡錦濤、習近平的有關講話。令人驚訝的是,對於中共當局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的這一微妙而重要的改變及其意涵,無論是美國還是臺灣,似乎都沒多少人注意到。
 
中共當局為何要作此改變?因為形勢變了。從1972年中美簽訂第一份聯合公報到現在,兩岸各自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兩岸關係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早先,兩岸政府高度敵對,彼此都把對方視為偽政府,兩岸之間沒有任何經貿與人員的往來。後來,兩岸政府的敵意漸漸淡化,兩岸之間經貿與人員的往來越來越 多。伴隨著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種交流的發展,衍生出種種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兩岸已經簽署了二十幾項協議,涉及人員交流、投資與貿易、共同 打擊犯罪和司法互助等諸多方面。
 
按說,簽訂這些具有法律意義的協定,當然應該由兩岸的政府出面。然而,一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簽章和中華民國政府的簽章並列於同一份法律文本,那就意味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不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是「唯二」的合法政府了;那也就意味著雙方都已經接受了「一中兩府」。由於大陸當局不願意接受「一中兩府」,可是又必須和臺灣方面簽訂這些協定,於是雙方就各自推出一個民間團體,大陸方面是海協會,臺灣方面是海基會。海協會和海基會分別得到各自政府的授權,於是就簽訂了這一系列協議。

9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斯科特(Rick Scott)和威斯康辛州共和黨聯邦眾議員湯姆·蒂芙妮(Tom Tiffany)分別提案,要求恢復和臺灣的邦交,呼籲終止過時的「一個中國」政策。9月23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說,臺灣終將是中國的「紅線」議題,美國需謹慎避免衝突。這說明,在美國政界,即使是那些關心臺灣的議員們,也不大搞得清「兩個中國」和「一中兩府」的區別,也不曾注意到中共已經修改了它的「一個中國」原則,「一中兩府」過去也是「紅線」,但後來早就不是了。我相信,只要美國政界普遍意識到「一中兩府」和「兩個中國」的區別,意識到中共已經不再反對「一中兩府」,他們就會發現,和臺灣復交其實比他們原來想像的要容易得多。

在今天,美國若本著「一中兩府」的原則和臺灣建交,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實行雙重承認,既是基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和立國理念,也是基於形勢的 改變,基於兩岸關係的改變,基於中共當局自己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的改變,基於中共當局自己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內涵的改變(不再反對「一中兩府」了)。如果美國 和臺灣建交,中共是沒有任何理由抗議的,因為是你中共改變在先,是兩岸關係改變在先,美國只不過是根據這些改變而做出相應的改變而已。如果美國宣佈它的政策是「一中兩府」,早就不再反對「一中兩府」的中共,真是找不出什麼理由反對的。

返回頂部《對話中國》觀點3. 中共敢打台灣嗎?魏京生 – RFA – 2021-12-02
中共敢打台灣嗎?也敢,也不敢。聰明的時候不敢,糊塗的時候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共裏邊還是有些頭腦清醒的人,對他們來說打台灣是絶對得不償失的做法。不過他們的意見不一定占上風。糊塗如習近平這樣的人占了上風,也許就敢打台灣了。所謂糊塗指的就是只看見利益,看不見危險。

前幾天美國國會的附屬機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出台了每年一度提交給國會的報告。報告中的一節,專門評估了中共在台海一帶的威脅,包括對台灣動武的可能性。報告說的很詳細,其核心意思就是我上邊說的那樣:聰明的時候不敢,糊塗的時候敢。

對於武力統一台灣,中共做了多年的準備。報告中也提到武器裝備的準備已經接近充分了。如果沒有美國和日本的干涉,可以說條件已經具備。所以建議加快武裝台灣、加強颱灣的防禦能力,同時也要明確對台灣海峽事務的威懾。也就是減少中共武力犯台的動機。

報告也粗淺地提到中共軍力不足以犯台的弱點。首先就是軍隊組織指揮系統很差,特別是缺少合格的軍官。其次就是一旦開戰,必將遭到各國聯合的阻止,甚至武裝干涉和經濟封鎖。中國的經濟將會遭遇極大的困難,甚至崩潰。考慮到中國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共產黨領袖的利益,武力犯台是最不合算的作法。

以上的說法很簡單,不是腦子進水的都能聽明白。但是有一些人的頭腦就是糊塗,就是要進水;就是中了魔一樣的要解放台灣。還說是什麼核心利益,如喪考妣,哭著喊著要解放台灣。為什麼呢?一些老百姓無緣無故非要解放台灣,那是因為中共多年的欺騙宣傳,被洗了腦子還沒擦乾淨。或者是天生的弱智,裏邊積水太多。當然也不排除小粉紅們為了騙共產黨的錢,假裝義憤填膺。

中共多年來宣傳解放台灣,還說是什麼核心利益。其實就是製造一個假想敵來忽悠老百姓,藉此凝聚人心。從毛澤東時代開始,就沒有把台灣當作什麼核心利益。為了討好史達林那個乾爸爸,把準備解放台灣的軍隊,轉為攻打朝鮮,老毛連磕倍兒也沒打。從此失去了攻打台灣的機會,那也叫核心利益?

缺少了台灣,中國缺少了什麼核心利益呢?對中國沒什麼缺少,對共產黨倒是缺少了忽悠全國人民的核心利益。誰最喜歡台灣獨立呢?對老百姓來說無所謂,對共產黨來說,就少了一個最具有煽動性的假想敵。所以推動台獨的最大推手就是共產黨。

五六十年代台灣民主運動在海外啟動,資金來源就是中共統戰部。台獨運動早期的大佬們都對我說過,當年為了給民主運動找到激動人心的切入點,選擇了台灣獨立的口號。因為台灣人民在國民黨的反共宣傳下,最不願意接受共產黨的暴政。所以民主運動就以台獨運動的面貌,獲得了更多人民的支持。

現在台灣已經民主了,為什麼台獨運動反而獲得了更大的支持呢?這就是小習總書記的功勞了。吞併香港,打壓新疆、西藏和所有異議人士,武漢病毒,再加上戰狼外交一塌糊塗。台灣人民現在看見的不僅僅是國民黨的宣傳,而是活生生就在眼前的現實。讓台灣能夠獨立於共產黨的暴政之外,已經是台灣人民最大的利益,核心利益。

誰是台獨的最大推手呢?可能除了習近平,沒有誰能做得到了。在這件事情上,也只有在這一件事情上,小習超過了毛澤東、鄧小平,堪稱最偉大的解體中共加速師,共產黨崩潰的總設計師。

返回頂部政策4. 扼住中國底層政治的25個定律賀雪峰 – 文化縱橫 – 2021-10-27
導讀:
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局中,基層治理無疑是基礎的基礎。近年來,基層治理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形式主義出現增長之勢。如何改進基層治理,才能避免“好心辦壞事”?本文提出的定律反映了鄉鎮治理層面的責大權小、事物繁忙、監督氾濫、晉陞嚴苛、疲於應付、缺乏激勵、壓力巨大、不確定性高、形式主義、脫離群眾等普遍問題,值得各界關注和探討。(閱讀全文

返回頂部政治5. 真正的大國決不是建立在錢的基礎上張汝倫 – 文化縱橫 – 2021-10-03
導讀:
就目前中國的具體情況而言,我們首先不應該問要不要發展,而要問為什麼發展。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在實際上永遠無法滿足的物質需要,還是提高人生的質量?人生還有沒有、或者說是不是應該有比掙錢和追求物質慾望更高的目的和原則?作者認為,真正的大國決不是建立在錢的基礎上,要恢復人文精神,不能靠空洞的呼籲和談論,而要靠改變我們的存在方式,改變我們對存在的理解。(閱讀全文

返回頂部政治6. 規劃國家:一個理解“中國之治”的概念性框架原超 趙勇 – 政治學人 – 2021-09-02
導讀:
“規劃”既是中國政治實踐的重要治理經驗,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中國共產黨、人民代表大會、各級政府、社會大眾被緊密編製到“規劃國家”這個多層級、多主體的治理體系,黨的主張、國家意志和人民行動在“規劃國家”治理體系中得以轉化和彰顯。“規劃國家”有效推動了中央與地方權威的結構性變化、國家與市場的良性互動以及促進了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提升。(閱讀全文

返回頂部財經7. “恆大出事”背後的中國金融複雜化迷局潘宏勝 – 文化縱橫 – 2021-09-14
導讀:
近期,知名企業恆大集團陷入債務危機,一些維權者集結於企業門口的圖片在網上流傳,而“以房抵債”、少數人優先還款等傳言也不脛而走,引發廣泛關注。儘管事件走向尚不明朗,但其中可能涉及的金融運作,也折射出一個重要問題——中國金融體系複雜化。這些變化超乎業界、監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想像,對金融調控、金融監管和金融穩定等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閱讀全文

返回頂部財經8.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徵與趨勢李強 – 文化縱橫 – 2021-11-09
導讀:
近年來,隨著經濟形勢與城鄉基本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人感到上升空間在縮小,那麼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公佈,為近十年來社會結構變遷提供了絶佳數據基礎。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呈現4大變化:一是城鄉人口結構發生根本變化;二是居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遷;三是職業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四是大城市、超大城市與小城市人口社會地位出現分化。(閱讀全文

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2 Dialogu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 Share

Comments are closed.

Dialogue China

Dialogu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