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1. 新的軸心國正在成形
王丹 – 蘋果專欄 – 2021-04-14

歷史上的“軸心國”,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結成的軍事同盟。而歷史,有的時候的確是驚人的相似,今天的地緣政治中,類似的“軸心國”同盟似乎正在逐漸成形。
4月初開始爆發的烏克蘭軍事衝突危機,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全球軍事衝突的氣氛正在加劇。俄羅斯的普京修改憲法之後,進一步朝著終身執政的道路邁進,他的恢復大俄羅斯帝國的野心藍圖中,烏克蘭是重要的第一步。對此,美國心知肚明,美國國務院4月5日公開警告俄羅斯,美方已經準備好介入此事。俄羅斯方面,則是由副外長出面,強硬表示不會理會西方國家的警告。俄羅斯軍事分析師費根豪爾已經預言,烏克蘭危機“非常可能升級為一場歐洲戰爭”。事實上,一旦戰事爆發,事態擴大的趨勢就不可阻擋,因為雙方都會尋求同盟國的支持,而對俄羅斯來說,現成的同盟國,就是中國。
在中俄之間,除了兩國領導人都有擴張的國家野心和終身執政的個人野心之外,兩國已經具備實際上的戰略利益關係。中國希望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關係,來制衡西方的影響力;俄羅斯也有同樣想法。雖然歷史上看,中俄之間信任度還不夠,但俄羅斯和中國面對同樣的對手—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即使同床異夢,也會站在一起。這樣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曾經發生過。中俄聯盟,其實早就已經開始佈局。前不久,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就曾經指出,在北極融冰導致的“戰略競賽升溫”的格局中,除了俄羅斯加快在北極的軍事部署之外,中國也自稱“近北極國家”,並積極增加在北極行動的軍事力量。中俄聯手對付北約的軍事對峙,進一步強化了兩國的同盟性質。
以中俄聯盟為主軸的新的“軸心國”的另一個成員就是伊朗。除了俄羅斯長期以來在外交上支持之外,最近,中國也加強了與伊朗的合作關係。3月27日,中國與伊朗簽署一攬子經濟和安全協議,中國將要在25年內向伊朗投資4000億美元,以換取穩定的石油供應。這不僅使得伊朗可以不那麼擔心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也讓中國可以為一旦在南海或台海進行軍事行動,導致石油供應短缺的危險,開始進行準備。正在拜登試圖把伊朗重新拉回談判桌的時刻,中國這樣的作法,也明擺著是向美國展示其影響力。
再有一個會成為新的“軸心國”成員的,當然就是北韓。美國北方司令部司令、空軍上將范赫克在布林肯與奧斯汀訪問南韓前於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提出警告,指出北韓可能在未來重啟中斷3年多的洲際飛彈試射,范赫克之所以提出警告,是因為北韓在去年10月舉辦閱兵時公開新型洲際飛彈。范他憂,北韓更大型、更強的洲際飛彈已進一步加劇對美國的威脅。北韓或許不敢單獨挑戰美國,但是如果中國,俄國和伊朗邀請,加入同盟對抗美國應當是不難想像的事情。
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這四個國家都擁有核武能力,再加上其他一些可能的加盟國家,例如緬甸,委內瑞拉,古巴,巴基斯坦等,這個“軸心國”聯盟的實力,足以挑戰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會爆發,目前還無法判斷,但爆發世界大戰的軍事對峙格局,顯然正在逐漸成形,這已經足以令人警惕了。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回顧當初“二戰”時期的“軸心國”的歷史,都會看到這樣的記載:英法的綏靖政策為軸心國的成立鋪平道理。我認為,這,才是目前西方國家最迫切需要思考的歷史教訓。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