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為什麼做得這麼爛?

分類: 社會

日期 2018 年4月11 日

媒體 微信公眾號《愛思想網》,許紀霖

導讀:

中國大陸地區自 1949年之後,就沒有原生性地培養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術大師,將近70年過去了,如今國家與大學的行政管理部門,控制了學術研究的絕大部分資源,各級行政管理人員,不僅壟斷了學術資源的分配與再分配,而且也控制了學術成果的生產與再生產。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後,中國的大學發生了跨越式發展,學術研究也獲得了來自國家前所未有的資金投入和資源配置。在大規模投入的情況下,雖然學術研究在數量產出上獲得大豐收,但為什麼公認的、有分量的一流成果卻與投入嚴重不成比例?為什麼中國的學術至今無法站在世界的前沿?

摘要:

對於絕大部分中國高校來說,今日的人文學科實行的是一種量化的、外在的、行政主導型的學術評價體制。以量化考核為中心的行政化評價體制,因為受到工科思維的影響,特別重視專案、特別是重大專案的獲得。如今無論是教育管理部門的學科排名,還是民間各種大學或學科排行榜,皆遵循一系列量化的資料為基礎的評分制。如今的學術評價體制,由於受到理工科的影響,重論文,不重著作。而事實上,人文學科的研究,與自然科學不同,一個優秀的學者,必定有影響的學術專著。無論是過去的民國學術界,還是今日國外發達國家,都有值得借鑒的學術評價好傳統。中國學術評價體制之改革,與其從無到有地創新,不如尊重傳統,尊重國際規則,核心是逐步改變以行政為中心的形式化考核,建立以學術共同體為主體的內在價值尺度和評價機制,如此中國學術方能有復興之希望與可能。(閱讀全文

  • Share

Comments are closed.

Dialogue China

Dialogu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