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智庫簡報訴說中國當下2023年4月1日 – 第128期本期話題本刊所載文章不一定代表本智庫觀點。 I. 卷首評從黨天下到習天下:中國進一步帝制化 II. 智庫觀點“東昇西降”——中共最短命的政治口號 III. 政策(牆內輿論)房貸最長貸到100歲? 背後正惹出一場激烈的“路線之爭”“16歲少女逃婚又被帶回”背後, 一種底層策略浮出水面 IV. 政治(牆內輿論)中國在歐盟能源領域投資的動機、安全威脅和地緣政治影響 V. 財經(牆內輿論)疫情回歸日常後,我們離經濟復甦還遠嗎?產業爆發背後,中國的生物製藥離崛起還有多遠? 卷首評 從黨天下到習天下:中國進一步帝制化王丹 – RFA評論 – 2023-03-06中國的人大,政協“兩會”正在召開,如果不出意外,習近平將連任國家主席,補齊他的權力拚圖的最後一塊。雖然看起來他已經把所有權力集中于自己一人之手,但顯然,習近平仍然不放心,仍然擔心他唸唸不忘的所謂“驚濤駭浪”。為此,他目前正在進行的政治佈局,已經不是簡單地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而是更進一步,開始在權力的行使機制上加強個人獨裁,確保個人獨裁。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在“兩會”前夕,新華社向全國宣佈,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黨組書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簡言之,就是中央層機的所有高級領導人都要向黨中央和習近平書面述職。這是一個看上去極為扭曲的治理機制。首先,按照中國憲法,全國人大才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按理說,全國人大選出國家主席,國家主席應當向全國人大常委會述職才對,現在的規定明顯是違憲。如此明顯的違憲行為,中共特意向全國通報,毫無疑問就是再次彰顯習近平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及明確所有權力的行使都要通過習近平同意的決策機制。其次,按照這個規定,四套班子都要向“黨中央和習近平述職”,看起來是把“黨中央”擺在了習近平的前面,但荒唐滑稽的地方在於,所謂“黨中央“,難道不就是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嗎?這樣的規定,等於讓黨中央向黨中央負責,連基本的邏輯都不通。很顯然,現在的中國,不要說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已經是權力格局中的花瓶而已,就連所謂的”黨中央“,也就是政治局和書記處,也都成了花瓶和擺設。至此,黨天下也已經不存在了,現在有的,是不折不扣的習天下。習近平毫無顧忌地成了不叫皇帝的皇帝。 第二件事就是外界盛傳的的所謂機構改革。按照現在流露出的規劃,一些重要職能部門,例如公安部,安全部,甚至是港澳辦等,都將從國務院系統划出來,直接歸中央直屬。如前所述,所謂“中央”其實已經只是執行機關,歸中央直屬的意思,就是歸習近平一個人直屬。這樣的大動作,與述職制度的加強一起,都是在進一步確保習近平可以不僅擁有權力,也能夠更加舒暢地行使權力。至此,不僅“黨中央”沒有了,連國務院也將淪為習近平的眾多辦公機構之一,國務院總理這個職務,充其量就是習近平的辦公室主任之一而已。 在消滅各種民間力量之後,習近平的集權進度,來到了把黨的系統和國務院系統的原有功能也都打掉的階段,中國,向著帝制的方向倒退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只待接班人的問題也解決,帝制的框架就會最後確立。 或許有人還是不太願意相信中國真的會復辟到帝制,但我認為那是因為我們對“帝制”的概念的理解的問題。帝制,不一定就是國家最高領導人自我宣佈為皇帝,帝制,是一種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安排,就此而言,今天的中國,實際上已經呈現帝制的制度特徵。當國務院成了軍機處,最高法院也只是執行最高領導人的判決的刑部,而軍隊要對習近平一個人負責的時候,這,不是帝制是什麼呢?智庫觀點 東昇西降——中共最短命的政治口號本報編輯部 – 對話中國智庫簡報 – 2023-04-01自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奉行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以及江澤民的“悶聲發大財”;2001年加入WTO之後,中國更是因全面承接西方的製造業而迅速崛起。然而,自習近平執政以來,戰狼外交逐漸取代韜光養晦,2021年習近平更是提出了東昇西降這一理論。習近平提出這一口號意圖何在?為何近期中國內部開始出現質疑?《對話中國簡報》走訪了多位學者專家,並對此做出相應的解讀。 2019年底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中共對內封鎖了擁有一千多萬人口的武漢;同時對外掩蓋病毒人傳人的事實,導致疫情迅速在全球擴散,給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充耳不聞封城帶來的次生災難與人間悲劇,習近平自認為領先了全世界,斷言疫情的控制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得意洋洋地提出了“東昇西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調。 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是在2021年1月7日,復旦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周曄發表文章,稱習近平在去年底的五中全會上提出了“東昇西降”的大趨勢。1月15日中共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在會議上傳達習近平講話,提出“東昇西降”是大趨勢。2月25日,青海省祁連縣委書記何斌在幹部會議上傳達習近平的講話精神,說“西強東弱”是存量,是歷史,“東昇西降”是增量、是未來。接著習近平更是在3月份的全國政協聯組會議上直接宣佈,“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 習近平為何提出這一說法,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認為,2021年初中國剛剛經過貿易戰,在貿易上受到了美國的強大壓制,習近平急於在國內爭一口氣。而中共對疫情的控制,恰恰可以被習近平拿來證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與優越性,幫助他坐穩江山、鞏固統治地位。於是,習近平就發明了“東昇西降”這一說辭來強化自己的執政信心。 學者張傑發文表示,習近平的“平視世界”源於內心的自卑,“東昇西降”則是因自卑而產生的妄想。失去了西方支持的中國經濟走向衰落是不爭的事實。東昇西降只是幻覺,習近平誤把中共落日殘陽當成了蓬勃朝陽。 確實,習近平並沒能得意太久。歐美從2021年開始廣泛接種新冠疫苗;再加上年底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肆虐,幾個月的時間裡歐美國家就實現了群體免疫,真正走出疫情、恢復了正常的經濟活動。 此時再看彼岸的中國:對內苦苦堅持清零政策,導致百業凋敝、醫保虧空、GDP萎縮、房地產不斷暴雷、民不聊生。2022年底,中共毫無預警地突然取消一切管制措施,缺醫少藥、出現大量死亡病例、導致民怨沸騰。對外的戰狼外交導致中國受到了全球性的孤立、出口斷崖式下跌、港口空櫃堆積如山、截至今日美國對639家中國實體進行了出口管制、歐洲和日本都先後加入了對中國的晶片制裁。 內外交困下,國內第一次出現了對東昇西降質疑的聲音。2022年9月,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傅夢孜發文指出,東昇西降態勢趨緩,西強東弱的現狀短期內難以完全改變。接著今年2月,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姚洋、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宇燕在一場公開論壇上表述:西強東弱是事實、是中長期態勢,未來10-15年中國想要超越嶲方尚有挑戰。 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德奎認為,由於自身的思維侷限性,習近平錯誤地把一時短暫的現象推廣為長期性的歷史趨勢。習近平沒有能力全面認識、並辯證地思考過往歷史,更不具備正確的歷史性判斷力。目前這些質疑並非是反習的聲音,相反而是在給習近平找台階下——在內外交困的局勢下,“東昇西降”已經成為一個大笑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昇西降”的提出,本身就是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之一,使得西方對中國更加警惕。 這一說法與北京政治獨立學者吳強不謀而合。在吳強看來,傅夢孜作為國安部下屬的智庫副院長,發表此番言論,說明官方對中國的國際安全形勢的判斷有所變化。中國官方逐漸意識到,習近平提出的“東昇西降”是錯誤的,西方民主世界仍佔有全面的優勢。 東昇西降,生於2020年底五中全會,興盛于2021年,卒於2022年。這也許是中共建政歷史上壽命最短的政治口號了,堪比兒戲。 最後在政策建議方面,陳奎德認為,西方政府目前已經徹底醒了,並已經走上了正確的對話道路上。美國兩黨雖然在某些國內政策方面有著一些分歧,但是對華政策大體方向一致。民主黨雖然看起來沒有共和黨強硬,但實際上拜登政府所實施的政策對於中共的壓制和打擊力度更大。尤其是在與西方世界結盟方面,拜登政府做得非常成功,使中國受到了全世界所有主流國家的包圍和打擊,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共。他希望西方政府加強結盟合作,在目前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政策(牆內輿論) 房貸最長貸到100歲?背後正惹出一場激烈的“路線之爭”趙燕菁 – 愛思想網 – 2023-02-16導讀: 近期各地樓市出現“提前還貸潮”,一些銀行關閉線上提前還貸入口、綫下排隊需要6月之久的做法。一張網絡盛傳的“房貸最長可貸至100歲”的銀行截圖,更是令人警覺:這是以土地財政為支撐的地方債務危機的信號。作者認為,重啟經濟的關鍵並非債務,而是信用。地方債不像中央那樣有明確的責任,容易出現各地方政府紛紛透支中央信用的問題。他認為應想辦法降低風險,而不是進行地方債展期。(閱讀原文)政策(牆內輿論) “16歲少女逃婚又被帶回”背後,一種底層策略浮出水面焦長權 – 中國鄉村研究 – 2023-02-21導讀: 近日,一則“16歲少女逃婚又被強行帶回”的報導,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很多人質疑今天居然還有包辦婚姻,更有人批評這不是包辦,而是買賣。性別比失衡的社會後果是針對整個人類的,不僅男性會承擔社會後果,女性同樣會遭受負面影響,也就是說,婚姻市場上的優勢(女少男多),並不一定會轉化成社會婚姻生活實際中的優勢。(閱讀原文)政治(牆內輿論) 中國在歐盟能源領域投資的動機、安全威脅和地緣政治影響Miguel Otero-Iglesias – 國政學人 – 2023-02-26導讀: 近年來,中國在歐洲的對外直接投資激增,這些投資引起了許多歐洲國家對本國國家安全的擔憂。本文以中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的收購案為例,對其投資動機、安全威脅以及潛在地緣政治影響進行了評估。本文還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新形勢下的能源地緣政治,指出國際資本關係構築的影響力成為了能源互通的新層次,這種地緣政治影響在未來也可能導致間接的國家安全問題,乃至歐盟安全問題。(閱讀原文)財經(牆內輿論) 疫情回歸日常後,我們離經濟復甦還遠嗎?謝九 – 三聯生活週刊 – 2023-02-08導讀: 疫情三年來,尤其是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跌至低谷,給穩增長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從短期來看,中國經濟需要一個較高的反彈速度來穩定大局。但是,如果過于追求短期增速,又有可能會陷入過去舊有的增長模式,比如重新依賴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等等。如何在短期增長和長期轉型之間保持平衡,這可能才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真正挑戰。(閱讀原文)財經(牆內輿論) 產業爆發背後,中國的生物製藥離崛起還有多遠?張從志 – 三聯生活週刊 – 2023-03-06導讀: 新冠疫情讓很多人對各種類型的疫苗耳熟能詳,它們都屬於生物製藥的範疇。生物製藥是一個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歐美地區萌生的行業,相比化學製藥,歷史不長,但早已被製藥界視作未來。中國的生物製藥起步更晚,不過十來年的時間,卻已經改變了中國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上的位置。我們從低端的模仿者、原料供應者,正在成為全球創新藥市場的競爭者。(閱讀原文) |
訂閱我們?歡迎“點擊”加入!Copyright © 2023 Dialogu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