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簡報 #126:一根鞋帶所引發的中共信任危機?

對話中國智庫簡報訴說中國當下2023年3月1日 – 總第126訂閱我們?歡迎“點擊”加入!本期話題本刊所載文章不一定代表本智庫觀點。I. 卷首評語1. 西方觀察家對中國2023經濟樂觀的盲點
 II. 智庫觀點2. 一條鞋帶牽出的信任危機
 III. 政策(牆內輿論)3. 中國老齡化研究報告
 IV. 政治(牆內輿論)4. “晶片鐵幕”前夜, 中國正陷入一種危險的“被制裁者困境”5. 《流浪地球2》最大的漏洞, 直逼一個對中國的質問
 V. 財經(牆內輿論)6. 中國南北經濟的差距,根本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7. 誰在強行切斷中國農民工的退路, 唯恐天下不亂?
 卷首評語1. 西方觀察家對中國2023經濟樂觀的盲點王丹 – 上報 – 2023-01-27展望2023年中國的整體發展走勢,我認為最重要的觀察指標就是經濟發展是否可以復甦。如果經濟恢復增長,中共的統治會相對穩定一些;如果經濟繼續衰退,三年疫情積累下的社會矛盾有可能進一步爆發。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看到的分析基本分為兩派,一派認為中國疫情防控措施放開,勢必出現強勁反彈,中國經濟前景看好;另一派比較悲觀,認為中國經濟指數或許會有一定程度的反彈,但總體來看,經濟衰退在2023年不可避免。有意思的是,比較樂觀的多是西方觀察家,而比較悲觀的,大多為中國本土的觀察者。我當然也屬於後者,我認為2023年中國的經濟將進一步衰落,而不會是持續性的谷底反彈。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方觀察家分析中國的經濟走勢,大多按照習慣的分析方法,使用經濟統計數字為基礎的分析模型,換句話說,是以經濟角度看經濟發展。我認為這是西方對中國的諸多錯誤認知之一。實際上,在中國是沒有單純的經濟問題的。中國沒有經濟學,只有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政治因素發揮了太多太大太深的作用。政府干預在西方也存在,但程度與中國相比,完全不是同樣性質的問題。在中國,經濟發展與政治環境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對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不看好,也是基於2023年政治環境不會改善的判斷。

如果我們僅僅從經濟數字的角度看問題,很快就會看到中國經濟復甦的各種證據。但這首先就會遇到一個問題:這些數字的真實性到底如何?而經濟數字的真實性,本身就已經不是經濟問題了。即使拋開真實性這個問題不談,數字的增長就能代表中國經濟發展的好壞嗎?到底什麼才是我們判斷中國經濟好壞的指標呢?我認為,中國企業家和外資對於中國前景的信心指數,或許比GDP或者出口貿易等具體經濟數字的參考意義更大一些。因為它更能反映出中國的政治經濟學的本質。

就此而言,最近比較值得關注的一項調查,或許比較能說明問題。中國歐盟商會去年針對其成員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高達六成的歐洲在華企業認為在中國經商越來越困難,主要的原因,在於不透明的法規,以及商業活動的動輒政治化。這兩項原因,其實都是與政治環境息息相關的。該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指出,在中國做生意的外國企業愈發認為習近平政府的政策捉摸不定。他坦言,歐企原以為中國政府計畫周詳、組織嚴密,卻在疫情下面目全非,“摧毀了我們對中國政府的很多信任。”。我認為這番話和這個民調結果,非常能夠說明問題。

眾所周知,企業界的信心對經濟很重要。沒有信心,就不會有長期投資的打算;沒有信心,才會有今天中國出現的資金和產業鏈的外流。而沒有信心在西方國家,可能是出於對於經濟前景的分析;而在中國,誠如歐盟商會的調查顯示的,完全是出於對於政治環境的判斷。習近平和劉鶴等中共領導人在最近釋放了一些改善企業經營環境的信號,這或許是一些分析家重燃對中國經濟的希望的根據,但他們忘記了一個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的政治環境不可能有所改善。換句話說,在今天的中國,日益敗壞的政治環境,使得不管是本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無法建立起對於未來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怎麼可能有持續的好轉?智庫觀點2. 一條鞋帶牽出的信任危機簡報編輯部 – 對話中國智庫 – 2023-03-01中國江西上饒市一位15歲的少年胡鑫宇,在失蹤後的第106天,被發現在學校附幾十米的地方自縊身亡。5天后當局宣佈結案並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他因厭學而自殺。

當局一本正經、精心撰寫的死亡報告,不但沒有贏得社會的信任,反而並引發了輿論大嘩。民眾提出諸多蹊蹺之處:警方通報屍體發現地點和發現人前後不一致、自縊使用的鞋帶長度與官方通報的樹幹高度不符、鞋帶無法承受死者從樹上跳下瞬時產生的重力、屍體穿著與胡鑫宇最後一次在監控裡出現時不符、以及屍檢報告裡存在的諸多不合邏輯之處等等。

官方反常識的解釋,對民眾質疑的置若罔聞,中共絶非初犯。

2022年的鐵鏈女事件,各級政府先後發了4份通告,漏洞百出、前後矛盾。對於民眾不斷升級的質疑和憤怒,當局選擇封鎖了村莊,並對網絡進行屏蔽與刪除。

2021年的河南暴雨造成1500萬市民受災,大水退後高速公路的隧道里堆滿無人認領的汽車。然而當局對於暴雨預案與疏散方案諱莫如深,最後禁止市民討論死亡人數,以及舉行悼念活動。

這股荒誕之風更早始於十多年前。 2011年溫州的動車追尾事故,兩輛列車深夜在橋上相撞,車廂墜橋。次日清晨當局就停止了搜救工作,並開始掩埋車廂。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說,搶救地點是個泥潭,把車廂壓在下面蓋上土,主要是為了便于搶險。對於民眾和媒體的質疑,王勇平拋出了那句千古絶句: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這簡單幾個字,將當權者的傲慢與不屑一顧揮灑得淋漓盡致。在憤怒與絶望的背後,卻也透露出另外一個玄機,就是中共已經陷入了信任危機,並正在塔西佗陷阱裡越陷越深。

在一些情況下,中共編造謊言是為了包庇某些官員、或者權貴利益集團。比如鄭州暴雨、動車追尾,當地政府都是為了自保才編造謊言,從而掩蓋執政錯誤,進而維護中共的統治。

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共同主席王軍濤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就是中共的治理水平極其低下,很多情況下根本沒有能力查出事實真相。在這種情況下,謊言就成了成本最低的“真相“。

比如去年的鐵鏈女事件,中共並非想保全江蘇省某個官員,也並不是不想查出那個被拐賣的女子姓甚名誰,而是他根本就查不到。在廣闊的雲貴川地區,甚至沿海省份的鄉村地區,女孩子生下來就沒有戶口,很多女子一輩子都是無名無姓的隱形人。中共當然不能承認在共產黨的偉大領導下居然找不到一個女孩子的戶籍,因為一旦承認這個破綻,那麼更多的謊言也將隨之灰飛煙滅——比如習近平的全面脫貧、小康社會,在沒有完備的人口統計情況下,無疑將成為全世界的一個大笑話。因此,第一個謊言一旦說出口,就必須一個接一個繼續編下去。到最後無法自圓其說的時候,就只能擺出一副傲慢與蠻橫的態度說:我反正信了。

從歷史經驗來講,政黨執政時間越長,積累的負面內容就越多,對政敵就越有利。《人民論壇》在2016年就曾經刊發過一篇北京大學教授鄭也夫的文章,作者彼時就指出,中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信任危機。這麼多年過去了,隨著中共、特別是習近平政權執政時間越長,他的信任危機越在逐漸加深。2022年底的白紙運動就是一個破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懷疑共產黨、開始走上覺醒的道路。

總之,對話中國智庫建議,因應中國嚴苛的媒體審查制度,海外應儘快建立中國公共事件庫或數字博物館,如實記錄下這一個個令人髮指的真相。中國擁有大批優秀的調查記者,在以上眾多公共危機事件中,他們都做出了專業高水準的調查,推動了真相的揭露。但由於制度的限制,他們的調查結果大多數都無處發表、被封殺、甚至人身安全也收到了威脅。王軍濤主席補充,以上措施還應輔以多媒體互動方式,讓所有華人、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來瞭解、並參與其中。政策(牆內輿論)3. 中國老齡化研究報告任澤平 – 澤平宏觀 – 2023-02-06導讀: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普遍現象,但中國人口老齡化規模大、程度深、速度快。中國在1962-1976年的嬰兒潮人口將在未來5-10年進入老齡化。預計2033年左右進入占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後持續快速升至2060年的35%。面對老齡化形勢,應建設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在頂層設計、部門協調、區域協調、激發市場主體積極性方面統籌推進。相信經過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國一定能成功應對規模大、速度快的老齡化。(閱讀原文政治(牆內輿論)4. “晶片鐵幕”前夜,
中國正陷入一種危險的“被制裁者困境”
葉研 –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 2023-02-02導讀:
近日,美國政府擬全面切斷向中國華為供應產品,將聯合日本和荷蘭在半導體領域對中國實施更多制裁,進一步擴大對華出口管制範圍。有評論認為,這一舉動損害的不僅是中國的發展利益,對國內外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都會造成不良影響。對此,本文提出以構建“反經濟制裁企業網絡”為目標,開展反經濟制裁國際合作。通過這一行動,中國能降低美西方制裁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最大限度地避免中美經濟在短期內全面“脫鈎”。(閱讀原文政治(牆內輿論)5. 《流浪地球2》最大的漏洞,
直逼一個對中國的質問
嚴鵬 – 文化縱橫 – 2023-01-25導讀:
新年伊始的《流浪地球2》果然引發熱議,焦點仍是其中的“中國價值觀”。而《流浪地球》系列被指出的最大漏洞,就是對危機下大國協調、國際關係的設定。那麼,如何看待《流浪地球》系列引發的討論?又如何想像一個沒有霸權的未來世界?本文從上下五百年的長時段視野出發,梳理現代世界體系的起源與演變,討論“中國時刻”之於世界體系劇變的意義,為我們理解上述爭議提供全新視野。(閱讀原文財經(牆內輿論)6. 中國南北經濟的差距,
根本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
任澤平 -澤平宏觀 – 2023-01-25導讀:
當前中國南北差距明顯拉大。2010-2021年人均GDP差距從0.97擴大為1.25。這是市場經濟的勝利,證明北方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二十大報告指出,市場化層面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本文認為,解決南北差距要針對北方短板加快市場化改革,同時從全國層面基于市場規律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相信如果能夠推動國際化市場化導向的新一輪改革開放,發力新基建、新能源、激發企業家精神、調動地方積極性等,各界將不斷增強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閱讀原文財經(牆內輿論)7. 誰在強行切斷中國農民工的退路,
唯恐天下不亂?
夏柱智 – 文化縱橫 – 2023-01-26導讀:
每逢春節,中國大地上流動性最大的群體——進城務工農民都會成為輿論焦點。作者指出,諸多經驗表明,大規模人口流動和城鎮化造成社會結構劇烈分化,容易帶來社會動盪。但中國進城務工潮並未造成政治社會穩定問題,因為其訴求主要是經濟性、社會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進城務工農民受失業影響變得日益脆弱,而一些地方人為阻斷農民返鄉退路,到時候政府很難兜底,那麼千萬失業又失地的農民可能會成為動盪的社會基礎,這將是是中國現代化之殤。(閱讀原文
Copyright © 2023 Dialogu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 Share

Comments are closed.

Dialogue China

Dialogu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