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1. 中俄聯盟的前景值得關注
王丹 – 蘋果專欄 – 2021-03-02

隨著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威脅與競爭的警惕性逐漸提高,中國在戰略佈局上向俄羅斯靠攏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日前,俄羅斯國家研究型高等經濟大學國際綜合研究中心專家卡申(Vasily Kashin)在俄羅斯亞太地區民間外交學院和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範大學所發起的線上會議上披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簽署了有關中國與外國軍事合作規定的基礎文件,此舉很有可能將讓俄羅斯與中國朝著更加進階的雙邊協議邁進。他認為,中國與俄羅斯將會在疫情趨緩、解除防疫限制後擴大軍事合作。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理解和預期的發展。畢竟,普廷加強對政治反對力量的鎮壓引起西方國家反彈,美國的拜登政府秉持傳統的俄國威脅論,這些因素也會導致普廷放棄與西方社會緩和關係的努力,進一步導向與中國的結盟。
除了外界早就已經注意到的中俄軍事合作的趨勢之外,兩國的經濟互助也在進一步強化這個結盟的實質內容。去年開始,中俄之間的貿易中以美元計價的比例大幅下降,俄羅斯的外匯存底中,人民幣的比重已經達到15%,兩國形成“去美元化”的“金融聯盟”的動向非常明顯。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經濟研究所的馬斯洛夫(Alexey Maslov)指出,與軍事合作相比,銀行與金融關係的發展,更能彰顯和確保雙方的主權獨立。一旦中俄在貿易上成功地“去美元化”,雖然不可能動搖美元在全球貿易中的支配性地位,但西方國家慣用的經濟制裁的手段就會大打折扣,這自然會增強中俄聯盟對抗西方社會的實力和信心。
中俄兩國在軍事和經濟上開始加強合作,不能不想起“二戰”中德國,日本和義大利行程的“軸心國”。而當初“軸心國”聯盟能夠成形,英法兩國的綏靖政策可以說起到了“幫助”的作用。面對現在中俄兩國逐漸加強結盟的態勢,如果西方國家不吸取歷史教訓,恐怕有重蹈覆轍之憂。在川普政府後期,華府已經出現“拉攏俄國,對抗中國“的分化戰略的建議,這是一個令人眼睛一亮的新的戰略主戰,但拜登的政策主軸顯然不太可能接納這樣的建議。如果美國加大對於俄羅斯的壓力,中俄聯盟會加速形成,一旦伊朗加入,這樣的新的“軸心國”的出現,必將導致國際局勢更加動盪。
當然,中俄要想形成真正的結盟,也面臨諸多挑戰,畢竟兩國之間也不是沒有利益衝突。中國國軍事力量的增長,理論上來說對俄羅斯構成威脅。許多俄羅斯軍事和戰略分析人士,就一直把印度視為平衡和牽制中國的重要力量。在中印關係緊張之際,俄羅斯向印度出售21架升級版的米格-29戰機,協助印度解決空軍可用戰機不足的困境,這當然令中方不滿。此外,蒙古也是橫亙在中俄之間的一個利益衝突點。俄羅斯一直在拉攏蒙古加入俄國主導的集體安全防務體系,如果成功,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一種威脅。而中國通過“一帶一路”計畫拉攏中亞地區國家,也會被俄羅斯視為對於其勢力範圍的衝擊。
不管怎樣,從國際關係的現實主義角度出發,中國和俄羅斯有充足的動機逐漸走向更加實質性的結盟。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加上中國的經濟力量,再考慮到兩國對於周邊國家的強大影響力,中俄聯盟的強化,必將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聯盟構成強大的挑戰。同時,這樣的聯盟,也會使得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以及中國在南海和台海問題上,更加有信心實現自己的野心。這樣的聯盟的發展,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不祥的訊號。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