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 第三十八期 |
主 編:王 丹 | 經 理:金 岩 | 責任編輯:范進章 |

面對專制,永不放棄
本期內容 01 / 從六四到二零二四 —————————————– 劉力子 04 / 白紙革命與八九民運的相同與不同 —————————- 王 丹 06 / 中國現代女權運動:「從上往下」與「從下往上」———— 林培瑞 09 / 中國民間的三股力量————————————— 林羅選 |
從六四到二零二四
文 / 劉力子

在歷史的洪流中,總有一些時刻讓我們刻骨銘心。1989年,64天安門事件成為全球矚目的抗議象徵,2022年爆發的白紙運動,則再次將人們的目光拉回到中國,提醒世人:面對專制,人民的反抗精神從未消失。
1989年,成千上萬的學生、市民湧上天安門廣場,要求政治改革、言論自由和公正。面對坦克和軍隊,他們手無寸鐵,但心中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天安門廣場上的那一幕,雖然被武力鎮壓,但那場鬥爭並未結束。它的火種仍然在一代代人心中燃燒。
那些為自由倒下的生命提醒我們,歷史是由勇敢的人們書寫的。他們或許無法在當時看到勝利的曙光,但他們的抗爭為後來者留下了希望與啓示。
白紙運動:新時代的抗爭象徵
2022年,一場名為「白紙運動」的抗議風潮席捲中國。這場運動的起因與嚴苛的清零政策相關,但背後真正的根源是多年來對言論壓制、不公政策和無視民眾利益的不滿積累。白紙運動因抗議者手持一張空白紙而得名,象徵著他們被剝奪了發聲的權利,卻仍然敢於表達抗議。
白紙,無字,卻勝千言。這場運動再次證明瞭中國民眾在面對專制時的智慧和勇氣。與六四一樣,白紙運動中的抗議者手無寸鐵,卻憑借著內心對自由的追求,發出了無聲而強大的抗議。
從天安門到白紙運動:反抗的傳承
六四和白紙運動之間,跨越了幾十年時間,然而它們背後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拒絕屈服於專制。面對壓迫,反抗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但核心始終是那份不願妥協的勇氣。
白紙運動不僅僅是對防疫政策的不滿,更是對長期以來政治、社會不公的全面反應。這場運動提醒我們,人民的力量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被低估。當一種制度剝奪了民眾的發聲權利時,哪怕是一張白紙,也能成為反抗的利器。
從環保到性別平權:現代抗爭的新維度
在今天,抗爭的方式不再局限於廣場上的示威,而是擴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環保抗議、性別平權,還是對人權的呼籲,現代的反抗正在以更加多樣化的形式進行。環保問題已成為新的焦點。中國近年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觸動了無數人的神經,民眾越來越意識到,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不能忽視對環境的破壞。環保抗議成為了另一種對專制體制的挑戰,因為它反映了政府在決策過程中對民眾福祉的無視。
與此同時,性別平權的呼聲也在日益高漲。#MeToo運動不僅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對性別不公的反思,也在中國激發了女性對自身權利的意識覺醒。性別平等的鬥爭與政治自由的鬥爭並無二致,它們同樣是在對抗一種固有的壓迫結構。
如何在當代繼續反抗?
或許有人會問:我們如何在日益精密的專制統治下繼續反抗?白紙運動已提供了答案——你不需要公開喊口號,不需要舉旗遊行,甚至言辭都不需要,一張空白紙已經足夠有力。
我們可以通過更多方式對抗不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份環保行動,性別平等的倡導,甚至是對待周圍弱勢群體的同情與支持,都是一種反抗的表現。當我們每一個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拒絕不公與壓迫,專制體制終將無法控制一切。
六四的硝煙未散,白紙運動的白紙尚在飄揚。今天的中國,依然在一場無形的鬥爭中前行。專制的力量看似強大,但歷史告訴我們,最強大的力量來自人民心中的不屈。
面對專制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歷史上無數的抗爭者已經走在了我們前面,而未來更多的勇士將與我們並肩作戰。無論是一張白紙、一場環保行動,還是對社會正義的呼籲,每一個微小的舉動都在構築自由的堡壘。
白紙革命與八九民運的相同與不同

文 / 王 丹
在忍受了長達三年的荒唐的防疫政策之後,中國人民終於無法忍耐而走上了街頭,喊出了 「不自由,毋寧死」這樣的口號。觀看這些抗議活動視頻,當然會讓我想到1989年,當時的我們,也曾為自由而吶喊。但,今天的白紙革命,要如何與當年的八九民運對比呢?
兩場運動當然有一個巨大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年輕世代,一如既往地走到社會抗爭的最前線。這可能讓很多人感到驚訝,因為外界一般認為大多數中國學生不會質疑當局,或者遠離政治,而更多地關注他們的個人利益。這種情況在疫情之前或許是存在的,但疫情改變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在意識到 「躺平」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成果後,年輕人最後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反擊。
另一個相似之處在於,儘管白紙革命的發起,主要集中在對於防疫政策的不滿上,但現在的人們與當年的學生一樣,充滿了對於自由的嚮往。兩場運動的年輕人都認識到,一個社會,如果要有更美好的生活,就必須有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這次白紙革命,在33年之後,再次提出了明確的政治訴求,甚至喊出了「共產黨下台」的口號,說明幾十年中共洗腦的失敗,以及中國人內心對於民主的熱情並未熄滅。
儘管如此,白紙運動與八九民運相比,還是有很多的不同之處。
首先,在1989年學生運動爆發之後,很快地就出現了各高校代表組成的領導運動的機構,各校都有學生站出來負責組織抗議活動。然而,與1989年相比,白紙革命是沒有組織,也沒有領導者的,是一場去中心化的社會抗爭,很2019年香港抗爭運動中的Be Water的戰略,或者說,這是新時代全球抗爭運動的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網絡的作用。1989年的社會動員,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撐,必須由組織化的力量來動員民眾;而現在,通過網絡,一個匿名的ID就可以號召一場聚會。時代不同了,抗爭的方式自然也會演變。
其次,在1989年,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政府會使用武力鎮壓。示威期間,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的行動是愛國的,大多數中國公民也持有這種信念。因此,我們的勇敢,可以說是建立在對中共的殘暴性質的不瞭解的基礎上的。但是現在,33年過去了,中國政府鎮壓了無數的和平抗議活動,逮捕了無數的抗議者和持不同政見者。現在的中國人,很清楚自己走上街頭,喊出「共產黨下台」這樣的口號,是很危險的事情,是會面臨暴力鎮壓的。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有那麼多人挺身而出,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勇氣,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八九民運初期的我們。
這一場白紙革命,可以說為中國的發展掀開了新的一頁。33年來第一次,中國的政治環境將不再是原來的樣子。正在進行的抗議活動將對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抗議者已經向中國人民表明,當人民能夠團結一致地站出來表達訴求的時候,統治者並沒有那麼可怕。隨著人們心中對於專制力量的恐懼的逐漸消退,未來的抗爭還會層出不窮。中國,不僅進入了一個新的多事之秋,而且,進入了一個全民抵抗的新時代。
中國現代女權運動:
「從上往下」與「從下往上」

文 / 林培瑞
在傳統中國的社會里,男女不平等不是「問題」,是普遍的事實,習以為常,與生活環境里的價值觀沒有衝突,在這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沒有問題」。當時女人的最基本的社會角色是生子,而且嫁「出」去之後,生的是另外一個家人的孩子,不是自己娘家的。一個家庭的神聖責任是繼續祖先的「香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嚒!續香火的法子呢?找別家的女子進來服務。因此從出生以來,女子本身的價值被認為是次要的。
所有的其他的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例如在教育上重男輕女,或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甚至給女孩兒裹腳)多多少少都跟這「男孩兒將來是我們的,女孩兒將來是人家的」基本概念有關。
去年11月看到中國年輕人在上海、北京、成都、武漢…等城市上街用「白紙」向極權政權提出抗議,我注意到了一個有意思的事實:女的比男的多。回想1989年在北京看到學生要求民主,示威,絕食,喊口號,男的似乎不是少數。後來看到了幾篇報道,的確,2022年街頭示威者,「被喝茶」的、被抓的、送監獄的,是女的比男的多。
問了幾個年輕的中國女性知識分子能不能解釋這個現象,她們認為女權主義和反集權意識是有關聯的。我聽了很感興趣。共產黨一直聲稱自己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現在年輕女權者似乎尤其反對它。我回顧了中國一百多年的女權主義的歷史,發現基本上有兩種:從上往下的,以及從下往上的。中共是前者,白紙抗議是後者。
從晚清到民初,受西方影響「新」文化在中國生了根。「新」項目之一是「新女性」,也是社會不能馬上接受的新挑戰。新女性上學、謀職、跳舞、看電影、留短髮,等等。沈從文的小說裡描寫的「女學生」是一種奇特的,有吸引力的,卻又要被提防的謎。有人想遏制她們,可是也有人佩服。秋瑾是女英雄。易卜生的「娜拉」的勇氣是值得敬佩的。慢慢出現了一些願意把自己稱為「女權主義者」的女性。丁玲的母親是一個。丁玲自己也大膽地解剖了現代女性的主觀意識。這些都可以說是自發性「從下往上」的女權主義。
1949年共產黨當權,它的意識形態包括「婦女解放」一條。1950年宣佈的「婚姻法」強調男女平等,在找對象、結婚、離婚、分財產,以及禁止暴力等方面想保護女方的權力。中共的改革是一種「從上往下」的改革。是否能保證所有的條款一夜之間能夠實現?當然不是。中國1950年婚姻法的社會效應類似於美國最高法庭1954年有關「隔離而平等」的教育違憲的決定:把高尚的理想陳列出來,讓社會慢慢地,潛移默化地向理想發展。
1950年之後,中國的社會往「男女平等」的理想進步了一些。可惜的是在共產黨以內,兩種歪曲理想的現實因素也介入了。
一個是傳統的重男輕女的概念在共產黨內繼續起作用。比如:中共組織了一個「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各省各市有代表、有活動,但中央領導都是男的。又比如:1961年,名導演謝晉拍了一部「紅色娘子軍」的電影,後來編為革命芭蕾舞,文革期間成了「革命樣板戲」,浩浩蕩蕩提倡女權,對不對? 不對。 冷靜地分析這個「樣板」還是男人做主導。那些娘子軍都活潑、可愛,甚至有點孩子氣,但領隊,有經驗、有智慧的人還是男英雄。娘子軍的角色定位是:受訓,學會怎麼聽話。
今天,全國婦聯主席是女的,但共產黨的中央委員會95%成員還是男的。24位政治局委員當中,24人都男的。
第二個在五十年代歪曲理想的因素是毛澤東的野心。美國用核武器毀滅日本的廣島以後,毛一直很嚮往能把核武器拿到自己的手裡,而且想到了辦法:把大量的糧食賣給蘇聯,換取核武器技術。問題是,大量的糧食從哪兒來?毛想到的是中國需要一次「大躍進」,以便「多快好省」地促進生產。而且女人可以幫忙!毛的那句有名的話「婦女能頂半邊天」跟女權的理想毫無關係。這口號來自五十年代大躍進來,是毛號召婦女投入生產的口號。往後的許多天真的西方人把這個口號理解為毛的女權主義,是毛替女人說話,這完全是無知的一廂情願。實際上,毛一輩子不把女性放在眼裡,根本沒有考慮過「平等」。
總而言之,共產黨「從上往下」促進男女平等,「婚姻法」應該算是個良好的出發點,但很快被傳統的重男輕女意識和毛澤東的個人野心給拖累了,導致了一種跛腳的女權主義。但是,最近在中國街上出現的女權意識是不同的。有了網絡,有了國際影響(比如美國的#MeToo運動),最近幾年的女權意識是「從下往上」的,恢復了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先例,與共產黨的跛腳女權主義不同。
這裡頭隱藏了上面提到的有意思的問題:女權主義與反集權主義有沒有內在關聯?因為不只是中國,最近在伊朗也出現了女性帶頭的反集權運動。我覺得有關聯。女權主義的對手是霸道的男性權威,中國和伊朗的霸道權威也都是男性。因此,是不是女青年比男青年更容易體會到反霸道的必要性?「從下往上」提出抗議,是不是激情從性別領域轉到民權領域比較容易?如果目標是打倒極權主義(而不是「多快好省」地生產糧食),也許毛澤東的話最後還是準確的:婦女能頂(至少)半邊天。
中國民間的三股力量

文 / 林羅選
近年來,中國的女權、環保和勞工運動逐漸成為了社會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運動就像三條並行的溪流,雖然起源不同,流向各異,但它們都共同指向一個更公平、更可持續的未來。無論是女權主義者的呼聲、環保人士的抗議,還是工人們的集體維權,這些看似不同的抗爭形式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追求正義,抵抗壓迫。
女權運動在中國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幾年前的「女權五姐妹」事件。雖然這幾位活動家因為準備發起反性騷擾活動而被拘留,但這不僅沒有壓制女權主義的聲音,反而激起了更多人對性別平等問題的關注。中國社會長久以來存在著性別歧視,尤其在職場和婚姻中,女性常常被邊緣化。儘管在表面上似乎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平等的機會,但實際上女性依然面臨著隱形的天花板和不公平的待遇。隨著#MeToo運動在中國社交平台上的迅速傳播,更多女性勇敢站出來,揭露性騷擾和性別不公。這些聲音雖然時常被審查或壓制,但它們依然不斷回蕩,喚醒了更多人的性別意識。
與此同時,環保運動也在中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中國的快速工業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但同時也引發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水源污染、霧霾天氣、土地退化等現象頻繁出現,直接威脅到人民的生活質量。面對這些環境問題,公眾的憤怒日益高漲。近年來,多個城市爆發了針對污染項目的抗議活動,特別是在化工廠選址、垃圾焚燒項目等議題上,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政府撤回這些危害環境的計劃。這些抗議活動往往取得了一定的勝利,迫
使政府在環保政策上作出讓步。
然而,環境問題的根源遠不止這些單一項目,它們深植於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公眾的環保意識在不斷提升,更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環保抗爭正在從地方性的抗議走向更為系統化的行動。
勞工運動則是另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中國,工人的權益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產業升級,很多工人面臨著低工資、工作不穩定、勞動條件惡劣等問題。工人們意識到,只有通過集體行動才能捍衛自己的基本權益。深圳、廣東等地的罷工行動頻頻發生,工人們的集體維權逐漸得到了更多的關注。不僅如此,隨著外賣和快遞行業的崛起,平台經濟中的非正式工人權益問題也浮出水面。快遞員和外賣小哥們日夜奔波,卻沒有基本的勞動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問題已經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之一。
回顧這幾年的女權、環保和勞工運動,它們雖然各自有著不同的主題,但其核心都是對不公平、不公正和壓迫性體制的反抗。這些運動展現了中國社會底層的一種潛在力量:儘管在政治和體制的壓力下,民眾的抗爭並不容易,但他們從未放棄追求公平和正義的權利。
展望未來,這三股力量有望繼續發展並逐漸融合。女權主義者們將繼續在社交平台和現實生活中發聲,推動社會性別平等的實現;環保鬥士們會繼續推動綠色技術和可持續發展,將環境議題納入主流政策討論;工人們則會更加團結,推動更公正的勞動法規和工作條件的改善。儘管這條路上充滿了挑戰和困難,但正如歷史所證明的那樣,任何形式的壓迫都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只要人們不斷抗爭,追求公平和正義的聲音終將成為社會變革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