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县中的孩子》-精英幻梦与县域教育的系统性困境
作者:豆瓣@海德格尔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7119860/
《县中的孩子》,作者:林小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7
我是看了十三邀才注意到林小英。她有一本著作——《县中的孩子》,表面上是一部教育民族志,实则是一份关于中国社会流动机制的系统性诊断报告。当我们将目光从北上广深的国际学校移开,投向这些构成中国教育基座的县域中学时,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奋斗故事,更是一套精密运作的人才筛选机器——它既承载着底层对上升通道的最后期待,也暴露了这条通道日益狭窄的残酷现实。
县域中学的本质,是一个高度优化的教育效率工厂。书中描绘的日常令人窒息:晨读不再是书声琅琅,而是统一节奏的“知识灌输”;课间十分钟被压缩到仅够上厕所;晚自习延长到深夜,只为多完成一套模拟试卷。
典型案例:某县中推行“精细化时间管理”,将学生每天的活动精确到分钟。食堂就餐时间被限定在15分钟内,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称:“咀嚼速度决定升学速度。”这种将人彻底工具化的管理哲学,创造了一种教育领域的泰勒制——学生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的标准化零件,他们的个性、情感与创造力,都在追求“分数效率”的过程中被系统性地磨平。
更具反讽意味的是,学校管理者对此心知肚明。一位副校长私下坦言:“我们是在用最不人道的方式,实现最人道的目标——帮孩子走出县城。”这种道德困境揭示了系统的荒诞:为了实现“教育改变命运”的崇高理想,不得不采用异化人性的手段。
书中最触目惊心的对比在于:当城市中产家庭的学生在讨论NASA最新发现、参加模联会议时,县中的优等生还在为拥有一本正版教辅书而欣喜。这种差距远非个人努力可以弥补。
典型案例:学生小陈的数学天赋出众,却因学校缺乏竞赛培训体系,止步于省级竞赛。他的城市同龄人,早已通过付费的一对一辅导冲进了全国决赛。更残酷的是,当小陈终于考入一所985高校,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英语成绩,在城市同学面前不值一提——他的“哑巴英语”在小组讨论中寸步难行。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这里得到完美印证:县中孩子与城市学生看似在参加同一场考试,实则在进行一场极不公平的竞争。他们不仅要克服物质条件的限制,还要跨越那道无形的文化鸿沟——包括认知模式、表达方式乃至审美趣味的全方位落差。
县中孩子的家长,构成了这幅图景的远景。他们大多是通过打工、务农或经营小生意为生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对教育的期望是朴素而强烈的,但能提供的直接支持却往往有限。
书中有一位在广东工厂打工的母亲,她与儿子的交流主要通过每周一次的电话。她无法辅导儿子的功课,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寄一些钱回家,并在电话里反复叮嘱:“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 她的爱是真实的,但也是遥远而无力的。另一种情况是,一些留在本地的家长,虽然能在身边照顾,但他们的教育观念可能与学校和孩子之间存在隔阂。一位父亲对只想读“闲书”的儿子大发雷霆,认为那是不务正业,唯有做习题才是“正道”。这种观念上的冲突,也构成了孩子成长环境的一部分。
县中教师处于一个尴尬的夹缝位置:他们既是应试教育的执行者,又是其受害者。
典型案例:一位有理想的语文老师尝试在课堂上引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却因“影响教学进度”被家长投诉。更讽刺的是,当他所教班级的高考成绩略低于平行班时,连学生都开始质疑他的教学能力。最终,他不得不回归到“答题模板”教学的老路。
这种困境揭示了更深层的问题: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维护着应试教育的合法性,任何改革尝试都会遭到系统的排异反应。教师们逐渐演变为“精致的功利主义者”,熟练地运用各种提分技巧,却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
书中记录的各类“教育改革”,往往沦为一场场精心编排的表演。
典型案例:某县中为迎接“素质教育示范校”评估,突击建设创客空间、国学教室。评估组离开后,这些设施立即上锁,学生最重要的活动空间依然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更荒诞的是,学校要求教师在公开课上使用“小组讨论”模式,私下却交代:“平时怎么上还怎么上,别耽误正事。”
这种表演性改革暴露了县域教育的深层矛盾: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任何偏离应试主航道的探索都会被视为奢侈品。所谓的教育现代化,往往停留在硬件升级的表层,难以触及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的核心。
最令人深思的是书中对“成功者”的追踪。那些终于通过高考走出县城的学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撕裂。
典型案例:考入名校的李华发现,自己与城市同学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当同学们谈论出国留学、音乐会时,他却在为下个月的生活费发愁。寒假返乡,他又发现自己与留守县城的发小已无共同语言。这种**双重异化**使他成为“悬浮的一代”——既融不入城市,也回不去家乡。
这正是县域教育的终极悖论:它成功地帮助学生实现了地理位置的流动,却未能给他们提供文化认同的锚点。这些“走出者”付出了情感根脉断裂的代价,成为漂泊在城乡之间的精神流浪者。
《县中的孩子》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教育领域的讨论,成为观察中国社会结构的绝佳隐喻。县中不仅是教育场所,更是社会再生产的关键装置。它通过看似公平的考试制度,巧妙地完成了社会阶层的筛选与巩固。
当我们谈论县中的孩子时,我们实际上在谈论:
– 一个仍然依赖科举范式的流动机制
– 一套将效率至上发挥到极致的管理逻辑
– 一场不平等分配下的所谓“公平竞争”
– 一代人在现代化进程中付出的精神代价
在现有的结构框架内,任何个体的努力都难以突破系统的桎梏。县中的困境,本质上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度的理解。它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宏观教育数据所掩盖的个体命运,那些在有限条件下依然坚持教育初心的教师,那些在负重中前行却依然心怀梦想的少年。它告诉我们,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责任,其改善之路,也需要社会各方更细致、更富有同理心的关注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