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中國的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文章中,一位知名的共產黨學者警告國民要
謙虛謹慎、韜光養晦,並指出20世紀一些崛起中的國家——德國、日本和蘇聯——因「魯莽和衝動」而敗。
「想起平日裡年輕網民們熱議的話題:中國的敵人究竟是誰?是美國、日本,還是俄羅斯?」該學者、中央黨校中國外交研究室主任羅建波寫道。「其實冷靜想來,它們或許都不是,中國的敵人是中國自己。」
去年,中國安徽劉龍村一個廢棄煤礦塌陷形成的湖泊的湖岸上,陽光電源的工人正在將太陽能板和特製的浮標連接起來。 Adam De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從很多方面來說,中國的政治精英都對與美國關係的惡化感到措手不及;很長時間以來,美國一直是許多中國人羨慕和鼓舞之源,也是受教育和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中國學者總是說,新當選的美國總統通常會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但在意識到兩國需要彼此之後,就會尋求合作。川普不按常規出牌的做法,令他們大跌眼鏡。
「我個人對川普採取如此激進的措施感到驚訝,」胡錫進說。「一開始我還認為是開玩笑,結果真是一個政策,對所有這些產品徵稅。」
中國的一些分析人士試圖拿兩位領導人的個性來解釋與美國不斷升級的原因。川普被視為一個反覆無常、熱衷於做交易的生意人,可能會在11月份的期中選舉之後軟下去。他們注意到,川普反對中國在貿易上的一些做法,卻幾乎沒有提過中國的人權和軍事問題。
另一方面,據說習近平在其標誌性的項目上投入了太多的政治資本,以至於在外國的壓力下不敢做出讓步。
「性格在這個關係中很重要,」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說。「最大的問題是川普的信譽。」
儘管北京投入了大量資源來研究美國,但似乎很少有人意識到在華盛頓,對中國的敵意來自兩黨,單靠貿易上的讓步可能是不夠的,許多曾經主張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的商界領袖,現在也傾向於對它採取更嚴厲的措施。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滕建群表示,中國政府需要接受新的現實,並且告訴中國民眾,即將到來的鬥爭可能是中國作為大國生死存亡的長期鬥爭的開始。
「我們要讓老百姓充分地意識到這是一場長期,而不是短期的較量,」他說,「這是一個決定我們中華民族未來的較量。」
現在,這一切都變了,其速度快於兩國許多人的預期。
然而,梵蒂岡和中國政府週六表示,他們就在中國任命羅馬天主教主教達成了突破性協議,朝雙方關係正常化邁出了一步——這表明了北京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
隨著與美國的敵意和競爭加劇,北京方面眼下的擔憂是,習慣了快速增長的經濟的中國公眾將如何應對貿易戰,以及貿易戰對執政的共產黨最關注問題——國內穩定——可能產生何種影響。
政府一直試圖表現出信心。
「也許增長率會降低1%。我們可以接受。這對我們來說並不可怕,」《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說,這家國有報紙以其民族主義腔調著稱。他補充說,華盛頓很快就會意識到,沒有中國顧客,它的手機和汽車製造商就無法生存。
「只要我們的市場在經濟上不斷擴大和增長,中國就能打贏貿易戰,」他說。
查爾斯·劉(Charles S. Y. Liu)是一位私募基金投資人,偶爾為政府提供諮詢服務。他表示,中國人準備好了承受一場曠日持久的貿易衝突。
「中國人更能忍受痛苦,因為我們窮了這麼久,」他說,「財富是在過去10年才出現的。」
但也有許多人對此感到擔憂,一些人敦促中國領導層抓住時機,將經濟進一步轉向開放市場和私營企業,而不是讓效率低下的國有部門插手。
「封閉的做法將導致國家競爭力的下降,」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閻學通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寫道。他警告稱,中國有回到毛澤東時代孤立無援的停滯狀態的危險。
「當川普採取保護主義策略時,中國應該打開大門,迫使國有企業改革,」閻學通在接受採訪時補充說。但是他說他的建議被忽視了。「我沒有得到回應。沒人聽我的。」
「同樣的事情也可以在不這麼狂妄的情況下完成,」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研究員孫雲表示。「我相信中國的政策團體確實希望看到更多的行動和自信,但習近平做得太過了。」
中國共產黨試圖審查對習近平的批評,但是網路上已經出現一些關於貿易戰潛在影響的焦慮,以及對於一帶一路計劃的憤怒——一帶一路已撥款數千億美元用于海外項目,旨在提升中國的海外影響力。
退休經濟學教授孫文廣贊同一個在社群媒體上廣為流行的觀點,即鑒於中國在國內面臨的問題,在其他國家花這麼多錢是錯誤的。
「有的看不起病,有的無法養老,有的無法上學,」孫文廣在上個月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到外面去撒錢啊,這個本身會激起明顯的一種反彈。」
孫文廣的批評反映了中國國內對政府爭取盟友的行動存在更廣泛的擔憂。這一話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將同盟關係視為其國家實力的關鍵,尤其是其對抗中國在亞洲崛起的能力。
中國在亞太地區具有顯著優勢。中國是亞洲幾乎所有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而川普總統與世界各地的盟友關係緊張。就連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盟友日本,在川普以關稅威脅中國之際,似乎也在向中國靠攏。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定於下月訪問北京,這是自2011年以來日本領導人首次訪問中國,標誌著這兩個亞洲競爭對手之間友善關係的重建。
「川普最近說,『關稅下一個輪到你了,日本』」,私募基金經理查爾斯·劉說。「謝謝你,唐納德·川普。」
「想起平日裡年輕網民們熱議的話題:中國的敵人究竟是誰?是美國、日本,還是俄羅斯?」該學者、中央黨校中國外交研究室主任羅建波寫道。「其實冷靜想來,它們或許都不是,中國的敵人是中國自己。」
從很多方面來說,中國的政治精英都對與美國關係的惡化感到措手不及;很長時間以來,美國一直是許多中國人羨慕和鼓舞之源,也是受教育和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中國學者總是說,新當選的美國總統通常會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但在意識到兩國需要彼此之後,就會尋求合作。川普不按常規出牌的做法,令他們大跌眼鏡。
「我個人對川普採取如此激進的措施感到驚訝,」胡錫進說。「一開始我還認為是開玩笑,結果真是一個政策,對所有這些產品徵稅。」
中國的一些分析人士試圖拿兩位領導人的個性來解釋與美國不斷升級的原因。川普被視為一個反覆無常、熱衷於做交易的生意人,可能會在11月份的期中選舉之後軟下去。他們注意到,川普反對中國在貿易上的一些做法,卻幾乎沒有提過中國的人權和軍事問題。
另一方面,據說習近平在其標誌性的項目上投入了太多的政治資本,以至於在外國的壓力下不敢做出讓步。
「性格在這個關係中很重要,」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說。「最大的問題是川普的信譽。」
儘管北京投入了大量資源來研究美國,但似乎很少有人意識到在華盛頓,對中國的敵意來自兩黨,單靠貿易上的讓步可能是不夠的,許多曾經主張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的商界領袖,現在也傾向於對它採取更嚴厲的措施。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滕建群表示,中國政府需要接受新的現實,並且告訴中國民眾,即將到來的鬥爭可能是中國作為大國生死存亡的長期鬥爭的開始。
「我們要讓老百姓充分地意識到這是一場長期,而不是短期的較量,」他說,「這是一個決定我們中華民族未來的較量。」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