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津——今年秋天,當楊哲宇來到天津大學,開始他的第一年大學生活時,他已經擁有了所有的必需品。冬天的外套。字典。四雙鞋。牙膏。
在距離宿舍幾百米遠的地方,他的母親在體育館地板上搭的一個鈷藍色帳篷裡待命,隨時準備給他送方便麵,給他買肥皂,為他的新房間擦地。
「她在這裡我覺得更安全一些,」18歲的楊哲宇說。他來自700多英里(約合1100公里)外的一個中國中部城鎮。「我以前從來沒有離開過家。」

楊哲宇的母親丁紅燕是一名農民,本月她跟其他1000多名2018級新生的父母一起,住在帳篷裡,方便照顧孩子。
家長們帶著一袋袋的瓜子,Hello Kitty背包裡塞滿廁紙,還有各類不請自來的忠告:蒸餃的公道價格(1.5美元)、最賺錢的大學專業(工科是最愛)、能不能談朋友(上學時最好避免談戀愛)。

年輕一輩的中國人在經濟繁榮時期長大,他們說能夠自立。
「我要學著自己照顧好自己,」楊哲宇說,「我不擔心任何事情。」
在今天的中國,許多年輕人是家裡第一個大學生。近年來,政府設立了數百所大學,入學人數激增,去年達到3780萬,比2010年增加了20%以上。
在天津大學,家長們表示,他們之所以報名住在帳篷裡,是因為對於送孩子去遙遠的地方念書感到擔心,加之負擔不起大城市的住宿費用。他們中許多人來自農村地區,在那裡從事農民、教師和建築工人的工作。

天津大學是中國最老的大學之一,有1.7萬多名本科生,許多家人在校內的湖泊和柳樹之間迷了路。天津市俯瞰渤海,是一座國際化的港口城市。高樓大廈星羅棋布,還有許多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外國人修建的教堂和別墅。
齊洪雨是一名中國東部江蘇省的幼稚園管理員。他表示,他之所以來到天津,是因為他為女兒感到驕傲,並想看看大學是什麼樣子的。「她實現了我沒有實現的夢想,」他說。
齊洪雨在農村長大,他說,他女兒和她的同學比前幾代人過得更舒適。但他說,他希望他們能通過在離家更遠的地方生活而變得更加獨立。
「他們就像長在溫室裡的花朵,」他說。「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生活。他們一直都在學習。」
夜幕降臨時,數百名家長手拿毯子和枕頭,列隊進入體育館,給自己佔位,爭奪看台附近的位置。他們在附近的更衣室裡洗臉刷牙。
體育館裡迴盪著天南地北的方言,許多家長都難以聽懂彼此說的話。

準備睡覺時,家長們還在討論哪家早餐店最好,哪裡又可以買到便宜床品給孩子宿舍裡置備上。他們對比著各自孩子的高考成績,聊著如何說動小孩,讓他們將來在高薪行業裡工作。
楊魯平是一位中國鄉村英語老師,她提醒自己的女兒,現在是大學生了,以後要學會自己洗衣服。「我知道怎麼洗,」她的女兒呂亦卓打斷她說道。
楊魯平說自己是個「虎媽」,許多年來始終在工作,就是為了保證女兒能上一所好大學。當女兒還小的時候,她給女兒買芭比娃娃來鼓勵她好好學習。她還把女兒送進寄宿學校,每週末給她洗從學校帶回來的髒衣服。

楊魯平說,女兒是「上天賜給她的禮物」。她表示,在女兒開始學習前,讓她知道自己的家庭是支持她的,這一點很重要。
「我想在她身邊確保她安全和快樂,」楊魯平說,「我總是告訴她我希望在來世我們依然做母女。」
對於許多父母來說,在入學時盯緊一點,就可以有機會定些規矩。
身為農民的丁紅燕表示,自己很擔心她的兒子會在這個充滿了摩天大樓和干擾的城市裡適應不好。他從小就愛生病,她說,而且還愛玩手機、愛打遊戲、痴迷科幻小說。
在坐了超過36小時的火車和汽車後,丁紅燕終於從河北老家來到了天津的小帳篷裡。長途奔波後,丁紅燕勸告兒子,不要打遊戲。不要交懶散的朋友。不許談戀愛。
楊哲宇是一個戴著厚厚的黑框眼鏡、穿一件亮黃色寫著「RESURRECTION」(復活)字樣的T恤、有一點鬍子的男孩,他看起來並不同意母親的建議。「沒必要,」他說。
他們各自保留意見,並保證在不打擾他學習的情況下,會定期打電話或者通過微信——一個大家常用的聊天軟體——聯繫。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80928/china-university-tents-parents/zh-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