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翻译得太好而被忽视的舶来词
来源: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36141676/?_spm_id=MTQ3MjQ2MjUw&_i=8530078p3ZHjUF
(编按:转载为启迪思维,未经一一查证)
舶来词是指从外国语言中借入并在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词汇。
生活中很多词语我们是清楚知道是外来词汇的,比如下列这些词(主要是因为其翻译与英语读音类似,我们又比较熟悉其本词,词语拆开字本身又无相近含义)。
“咖啡”——coffee
“沙发”——sofa
“巧克力”——chocolate
但是有一些外来词汇,和中文词语的意思结合得非常契合,导致我们日常生活中完全没觉得这是外来词汇。
1. “歇斯底里”—音译自希腊语“hysteria”本指“癔病”,20世纪初随着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翻译既保留了原词发音,又通过汉字赋予其精神失控的含义。
2.“霸凌”—音译自英语“bullying” 本指“恃强凌弱的行为”,翻译兼具音译和意译的特点,汉字“霸”和“凌”本身含有“强横”“欺压”的意思,与原词含义高度契合。
3.“引得”—音译自英语“index” “引得”是英语“index”的音译兼义译词,指具有索引功能的工具书或检索系统。该词在20世纪前期由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等推广使用。
4.“盖世太保”—音译自德语“Gestapo” 全称“Geheime Staatspolizei”,指nazi德国时期的秘密警察部队。“盖世太保”在发音上接近“Gestapo”,“盖世”指才能、功绩等高出当代之上,“太保”一词原本是古代官职名。
5.“忐忑”—源于古希腊神话的“Tantalos” Tantalos因得罪众神,被惩罚站在水中,头顶有果枝,口渴想喝水时水会退走,饥饿想吃果子时果枝会上升,承受着充满诱惑却又不可及的心理煎熬。翻译创造性地使用了“忐忑”二字,并赋予了其与“Tanta”相近的读音。
6.“图腾”—音译自北美印第安奥吉布瓦语“Ototeman” 本指“他的亲族/氏族”,1903年,严复在翻译英国甄克思的《社会通诠》一书时,首次把“totem”译成“图腾”。
7.“烫手山芋”—直译自英语“hot potato” 直译完整保留了原短语“高温食物很难拿住”的意思,同时又将土豆替换成了山芋。
8.“血浓于水”—意译自西方谚语,德国版为“Blut ist dicker als Wasser”,英文版为“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本意为“血比水浓”,翻译时通过意译,保留了原谚语的比喻意义。
9.“绷带”—音译自英文“bandage” 本指“包扎伤口的织物”,翻译保留了原本的发音,又通过“绷”字体现其弹性和紧绷感。
10.“普罗大众”-音译自法语“prolétariat” 本指“无产阶级”,后随共产思想传入,音译为 “普罗列塔利亚”,简称“普罗”,专指无产阶级,后形成“普罗大众”的固定搭配。
11.“系统”—音译自英语“system” 在古代汉语中,“系统”一词并不存在。它是在民国初年大量外来词汇涌入中国时出现的,可能是直接从英语翻译而来,或从日本传入。
12.“代沟”-直译自英语“generation gap” 本指“两代人间的隔阂”,翻译是对其的直译,既保留了原意,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13.“茉莉”—音译自梵语“mallikā” “mallikā”在汉代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福州,最初音译为“末利”“抹厉”等,后逐渐统一为“茉莉”。
14.“唢呐”—音译自古波斯语“surna” “surna”于公元3世纪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中,“唢呐”也曾被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
15.“幽默”—音译自英文“humor” 最早由林语堂于1924年翻译而来,在此之前,汉语中虽有很多词表达类似含义,如滑稽、诙谐等,但林语堂认为这些词不能准确传递出“humor”的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含义。。“幽默”一词虽然在屈原诗中有出现,但代表静默无声,和现在用法不同。
16.“泵”—音译自英文“pump” 最初音译为“帮浦”或“磅浦”,后简化为单字“泵”,该字为造字,结合了“石”与“水”,强调其机械属性和流体输送功能。
17.“蹦极”-音译自英文“bungee jumping” 翻译为直接音译,保留了原本发音,同时“蹦”字又形象地体现了这项运动中跳跃者上下弹跳的特点,是音译和意译相结合。